朋友们,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每天一打开手机,就像被卷进了 AI 的巨浪里。
“某某公司又融资 1 亿美金!”
“AGI 会不会毁灭人类?”
“芯片之战进入白热化!”
热闹是挺热闹的。可当你划完一圈,关掉手机,心里反而更慌了。
因为你发现:看了这么多,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变。
今天,我们不谈那些让人焦虑的新闻,来聊点真正能改变你命运的事。
🚨 警惕!这些头条,正在偷走你的行动力
如果你不是在华尔街做投资,也不是在硅谷搞研究,
那么,是时候对某些“热门话题”免疫了。
别忘了,那些高大上的 AI 争论,本质上是宏观叙事;
而我们普通人的突破,靠的是微观实践。
❌ 宏观叙事(可以看,但别沉迷):
“AI 是不是泡沫?”——那是资本的事,你该想:我能用 AI 赚到什么?
“Agent 到底通不通用?”——那是工程师的事,你该想:我能让它帮我省下多少时间?
“大模型又刷新了多少 ARR?”——那是别人的成功,你该想:我的 AI 工作流能多高效?
听多了宏观噪音,你会渐渐失去对现实的掌控感。
而真正的高手,早就把注意力收回自己手里了。
🔑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你的“使用深度”
AI 是工具,但它不是锤子钉子那种“死工具”。
它是一种能和你一起进化的智能工具。
决定你未来竞争力的,不是“知道多少模型名”,
而是能多快学会用它解决自己的问题。
来看看这份“黄金清单”,你能打几分👇
🚀 1. 你真的摸透了你常用的模型吗?你知道 GPT-4、Claude、文心这些模型最近升级了什么吗?
你在提示词里,能用出它的“思维方式”吗?
你有没有淘汰旧模型、引入新的“生产力替补”?
🛠️ 2. 你的工作流被 AI 改造过吗?你试过用Sora、NotebookLM这类工具重新设计流程吗?
你有自己的AI 周更工作流吗?
(比如:调研—起草—排版—生成图,全程 AI 帮你打通?)
你是否理解“原型驱动”的思维?
AI 帮你不是“写完”,而是“快速修正,快速试错”。
🧗 3. 你的探索深度,够“专业”吗?你是否对某个模型做过 10 次以上的深度实验?
你知道那些用了 1000 小时的专业玩家是怎么想的吗?
你有没有用 AI,做出一个自己都惊讶的作品?
🧠 费曼说过:“凡是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算真正理解它。”
知识的尽头,不是“知道”,而是“创造”。
AI 时代的门槛就在这里——用出来的人,和光看的人,差距会越来越大。
你可以选择继续“围观浪潮”,也可以选择跳下去,哪怕被浪打几下。
因为只有在水里,你才会真的学会游泳。
少听噪音,多做产出
不要再问:“AI 会不会抢走我的饭碗?”
而是问自己:“我能用 AI 多做几倍的事?”
你不需要成为技术大神,
你只需要在自己的领域,成为那个真正懂得应用 AI 的人。
在 AI 时代,赢家不是最聪明的人,
而是最早开始实践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