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琴一来到贾府,就赢得了所有人的喜欢,尤其是贾母。不但送她凫靥裘,夸她比画儿上的人还好看,还让她跟着自己睡在一个床上。要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没有这个待遇。

贾母甚至向薛姨妈打听薛宝琴的生辰八字,要为贾宝玉求配。这样看贾母似乎是非常喜欢薛宝琴,那么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贾母真的很喜欢薛宝琴吗?非也。其实贾母并不喜欢她,薛家人在贾母心中印象都不好,薛宝琴在贾母心中更像个小丑一样。
首先,薛宝琴进京的目的,书里一开始就说了,是为待嫁而来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贾母怎么可能为贾宝玉求配一个订婚的人呢?
后有薛蟠之从弟薛蝌,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正欲进京发嫁,闻得王仁进京,他也带了妹子随后赶来。

薛蝌和薛宝琴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待嫁,所以千里迢迢地带着很多行李过来。林黛玉要看真真国美女的墨宝时就对薛宝琴说:“你别哄我们。我知道你这一来,你的这些东西未必放在家里,自然都是要带了来的”。
要知道,薛宝琴此行是为待嫁,如果待嫁成功,她这一趟就是正式出嫁了,所以黛玉才会说她把所有东西都带来了,言外之意,薛宝琴此行是带了所有的嫁妆的。如此目标明确的来,又是如此兴师动众的待嫁,贾母怎会不知呢?为宝玉求配只是一个掩人耳目的幌子罢了。

再者,贾母的做法也并不是真心为宝玉求配。
袭人笑道:“他们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袭人听了,又是诧异,又笑道:“这也奇了,还从那里再好的去呢?我倒要瞧瞧去。”探春道:“老太太一见了,喜欢的无可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老太太要养活,才刚已经定了。”
薛宝琴刚一来,贾母就逼着王夫人认她为干女儿了,这样的话,贾宝玉和薛宝琴就是名义上的兄妹,怎么可能再结为夫妇呢?这一点书里有个例子。

老太妃丧期,贾母托了薛姨妈照管黛玉,因为薛姨妈无微不至的照顾,黛玉感动得要认薛姨妈为娘,这时候薛宝钗打趣说:
“非也。我哥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就下定了,也不必提出人来,我方才说你认不得娘,你细想去。”说着,便和他母亲挤眼儿发笑。
同样的,薛宝琴一来,贾母就逼着王夫人认她为干女儿,这一举动就让贾宝玉和薛宝琴成婚的可能性变成了零。而且这个“逼”字用得好,说明王夫人开始是不愿意的,但贾母执意要这么做,硬逼着王夫人认为了干女儿。
王夫人不愿意认倒也不是想让薛宝琴和贾宝玉成婚,可能是有其他方面的顾虑,但贾母强逼王夫人认亲,后面又假意要为宝玉求配,正是她回击金玉良缘的手段。

薛宝琴一来,贾母立马就想到了宝玉的婚事,这让在贾府住了这么多年的薛宝钗情何以堪?薛宝钗发问宝琴的那句话“我就不信我哪儿些不如你”,未尝不是发自内心的苦闷和不解。
贾母阻断贾宝玉和薛宝琴成婚的可能性,又反过来要求配,其实正是她反对金玉良缘最好的回应。薛家人根本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薛宝钗不在,薛宝琴更不在,她只是用个迂回战术,来回应王夫人和薛姨妈。

再者,在贾母心中,薛宝琴根本不入流,甚至像个小丑一样。
贾母活了这么大岁数,什么事没经历过,什么人没见过呢?大观园最不缺的就是美女,贾母都有重孙媳妇了,身边的孙儿孙女数不胜数,怎么一个刚来的薛宝琴就把所有人都比下去了呢?
薛宝琴和贾母感情并不深,又来自薛家,相信贾母情感上对薛家并不亲近,甚至还有点厌烦。如此情形之下,贾母对薛宝琴表现出异常的喜欢是不是有点假?确实是假,而贾母这个举动也正好表明了她的心思。

老太妃薨逝,宫里下来旨意,所有的这些贵族都不许筵宴音乐,因此贾府就把戏班解散了。这十二个戏子,本来是要遣散的,但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走,想留在贾家,于是贾母就把她们分派给了各个主子。
贾母便留下文官自使,将正旦芳官指与宝玉,将小旦蕊官送了宝钗,将小生藕官指与了黛玉,将大花面葵官送了湘云,将小花面豆官送了宝琴,将老外艾官送了探春,尤氏便讨了老旦茄官去。
正旦俗称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贾母把芳官给宝玉足可见宝玉在贾母心中的地位。

在杏子阴假凤泣虚凰的事件里,藕官、药官和蕊官映射的就是主角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的情感纠葛。药官已死,不然给黛玉的肯定是药官。藕官在药官死后又和蕊官做了夫妻,蕊官给了宝钗更加符合映射的事件和人物。
湘云分到了大花面葵官。大花面就是大花脸,传统戏剧中的大花脸一般都性格豪放,比如张飞、项羽等,非常符合湘云的人设。
老外艾官给了探春,这一点极有可能暗示探春以后的远嫁,极可能是嫁到了国外。茄官是尤氏主动要走的,茄官饰演老旦,也就是老太太,很符合尤氏。

贾母给宝琴的是谁呢?是小花面豆官。小花面就是小花脸的意思,是“生旦净末丑”中的“丑”角,就是我们戏曲里常见的在鼻子上抹一块白粉的那种小丑,比如武大郎、娄阿鼠、高力士等。贾母把小丑送给薛宝钗,此举的深意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