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深度调查】大鱼号乱扣信用分背后:自媒体人集体吐槽的三大"潜规则"

撰文/财经真相组打开各大自媒体社群,"大鱼号扣分"已成为近期创作者热议的关键词。不少运营者反映,在没有明显违规的情况下,

撰文/财经真相组

打开各大自媒体社群,"大鱼号扣分"已成为近期创作者热议的关键词。不少运营者反映,在没有明显违规的情况下,平台频繁扣减信用分导致流量收益归零。我们采访了12位不同领域的创作者,整理出这份大鱼号信用分管理机制的"三宗罪"。

■ 第一宗罪:扣分标准如同"玄学" 美食领域@王厨师长 展示的处罚记录显示,其发布的《家常红烧肉做法》因"内容低质"被扣20分,而该视频在抖音获赞超5万。"同样的内容在别的平台都正常推荐,大鱼号的审核标准就是个黑箱"。更荒诞的是,有创作者因使用央视新闻片段做解说素材,竟被判定为"搬运违规"。

■ 第二宗罪:申诉机制形同虚设 科技博主@数码老司机 提供的申诉记录显示,其耗时3天准备的申诉材料,得到的永远是"经核实处罚无误"的模板回复。多位创作者证实,大鱼号人工客服响应时间超过72小时已成为常态,且最终多以"系统判定为准"搪塞。

■ 第三宗罪:信用分与收益挂钩过重 根据平台规则,信用分低于95分即开始削减收益。影视解说类账号@莫小菲 发现,其账号从100分被扣至92分后,单日收益从238元直降到17元。值得注意的是,扣分容易加分难——通过每日答题最多只能恢复0.2分,要弥补20分扣分需要连续百日全对。

■ 专家解读:平台治理不能"以罚代管" 互联网法律专家李教授指出,这种信用分机制实质是将内容审核成本转嫁给创作者。"当扣分成为主要管理手段时,平台就丧失了精细化运营的动力"。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大鱼号创作者活跃度同比下降31%,与过度依赖惩罚机制存在明显相关性。

目前,已有47位创作者联合向网信办提交《关于规范自媒体平台信用分管理的建议》。我们将持续追踪事件进展,也欢迎受影响创作者在评论区分享经历。(应受访者要求,部分账号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