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张江创业老兵,杀入千亿AI+市场!

当外界认为AI教育只是“做题”与“辅学”的工具时,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广阔市场正在悄然浮出水面。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

当外界认为AI教育只是“做题”与“辅学”的工具时,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广阔市场正在悄然浮出水面。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教育市场规模已逼近60亿美元,并以超过30%的年复合增长率高速膨胀。然而,绝大多数玩家拥挤在K12与成人赛道,却忽略了更基础、更刚需的源头——学前教育。这里,或许是一片AI技术能够产生最大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蓝海。

上海张江的一家公司——上海十五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十五秒科技”),正以其独特的路径验证这一点。

他们没有选择在红海中内卷,而是直击学前教育“手写记录耗时间、孩子个性化教学难落地”的核心痛点。其王牌产品“童童31号”在4个月内迅速进驻上海上百家幼儿园。成立至今,其业务已辐射全国20多个城市。

一个懂教育的创始团队,一套基于七大模型的产品矩阵,一条从B端园所快速通向C端家庭与海外市场的清晰路径——在一个被低估的千亿市场里,十五秒科技找到了精准切口并建立壁垒。

近日,张通社深度对话十五秒科技副总经理林敏,探寻他们如何用AI技术,重新定义学前教育的未来。

01

20余年行业老兵创业

在AI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十五秒科技的诞生并非一时跟风,而是其核心团队在教育领域深耕20余年后,一次厚积薄发的必然选择。

创始人之一的林敏,其职业生涯与教育行业紧密关联。2000年,他从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早在校园时期,林敏就通过社团活动接触了计算机与机器人编程,埋下了对科技兴趣的种子。毕业后,他在美国知名幼教品牌“天才宝贝”担任营运总监,深度参与了课程研发、全国运营与人才培训,积累了长达数十年的学前教育一线经验。可以说,他对幼儿园的运营、老师的痛点、孩子的需求有着切肤之感。

另一位创始人朱彬和林敏是校友,他是一位从张江走出的典型技术精英。大学毕业后,朱彬在张江的500强企业做程序员,对技术有着天生的敏感和热爱。林敏回忆起大学时光,笑着说:“那个时候,我俩就一起参加编程兴趣小组,摆弄那些现在看起来很土的机器人。”

2006年,朱彬先是创办了“佳贝教育”。随后,林敏正式加入。一个懂教育,一个懂技术;一个深谙行业痛点,一个手握解决方案的钥匙。两人一拍即合,以研发传统教玩具和代理信息化产品为主,默默进行技术储备。

期间,他们开发了一款软件,帮助老师分析孩子的营养膳食、身高体重,以及特殊儿童的健康情况。该软件匹配上海市官方的儿童健康标准,获得官方认可后,迅速从浦东推广至全市,覆盖了上海73%的公办幼儿园。此外,团队还为上海官方开发“二期课改软件”,改良过二十几款教玩具,多款产品运用于全国近800多家幼儿园。这些成功实践,不仅验证了团队将技术应用于学前教育的能力,更让他们与市场建立了坚实的信任。

2020年,两人创办了十五秒科技,当时的十五秒科技主要承接母公司佳贝教育的业务。

直到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他们敏锐地意识到,一个改变幼教行业的历史性机遇来了。“我们不进则退。”在当时经济环境并不乐观的情况下,团队内部经过激烈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咬紧牙关,全力投入AI产品的研发。

创业初期,团队也曾面临诱惑。早在几年前,上市公司曾提出并购意向,但团队委婉拒绝。“我们觉得,自己还没做出真正能改变行业的东西,还少了点什么。”正是这份对产品价值的执着,让十五秒科技在行业内牢牢扎根。

很快,十五秒科技就迎来了真正改变行业的产品。

02

七个大模型,四大产品

撑起一个AI幼儿园

2024年,十五秒科技的王牌产品“童童31号”诞生了。

那时的产品仅为“0.5版本”,配备对话和生成图片的功能。十五秒科技带着产品找到第一家合作幼儿园时,“内心很忐忑”。但现场情况给了他们巨大的信心。园长和老师们惊喜地发现,这个新奇的设备不仅能吸引孩子,更重要的是,它鼓励孩子勇敢表达,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林敏对一个场景印象深刻。幼儿园里,平日不爱主动说话的小男孩,对着“童童31号”说:“给我画一辆警车。”AI瞬间生成图像后,小男孩开始滔滔不绝补充细节:加个小警察、再画个被抓的小偷、小偷衣服要黄黑横条,还要有一滴眼泪!最后一张图生成后,小男孩已经能够连续输出近50个词。全程老师不需要干预,孩子隐藏的表达潜力已展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十五秒科技技术团队做了件有必要的“傻”事。他们没有选择单一通用大模型,而是整合豆包、讯飞星辰、腾讯混元等7大主流大模型,通过自研再调教。一方面,灵活发挥各模型优势;另一方面,将内容呈现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产品内容既能转化为3-6岁孩子易懂的口语,同时又屏蔽成人化信息,安全无污染。

历经数月,在一家家幼儿园的真实场景中,十五秒科技逐渐找准痛点、升级产品。目前,十五秒科技主打四大核心产品,从1.0的基础留痕,迭代至功能全面的5.0版本。

王牌产品“童童31号”是班级的“第31位伙伴”。它主要针对上海示范幼儿园提出的“互动留痕”“一对一倾听”等需求。产品通过人脸识别和声纹识别,精准记录每个孩子创作数据,并自动归档。同时,它还开发了三种倾听模式——老师有空时仅做记录;老师没空时可按孩子作品自动引导对话;老师预设主题,与孩子深度交流。幼儿园试用该产品,可以彻底解决教育部倡导的“走进孩子内心”难落地的问题。

“童童AI小魔镜”主要针对幼儿园户外管控难的痛点。小魔镜大约500克重,轻便易携,孩子在沙坑、阅读角等户外场景中,可以随时用它提问、拍摄作品并进行互动。即便老师不在现场,小魔镜也能通过身份识别技术同步孩子数据,让户外教育不再出现数据断层。

“童童AI小布丁”是高性价比的陪伴型工具。其开发初衷是适配低幼儿童的需求,主打纯聊天,能耐心回应儿童重复话题,记录孩子语言习惯,分担老师陪伴压力。由于售价较低,这款产品也较好地满足了三四线等预算较低幼儿园的需求。

“童童AI小视界”主要聚焦运动场景,解决老师“追拍孩子运动难”的问题。小视界可以半自动化捕捉孩子跑跳、拍球等动态,筛选关键画面并分析孩子运动协调性。所有运动数据会直接接入个人档案,完善孩子运动时的成长档案。

这四大产品虽然价格、场景不同,但底层数据完全打通,共同构建孩子的全面成长档案。

就销售情况而言,2024年8月,十五秒科技启动第二轮销售,仅用4个月时间便成功进驻上海100多家幼儿园。

03

4个月覆盖百园

下一步进军C端和海外

“4个月,100多家幼儿园”,这个惊人的扩张速度,是对十五秒科技产品价值最直接的印证。在他们的战略地图上,上海地区的幼儿园被密密麻麻的红点覆盖。

林敏坦言,这个成绩给了团队巨大的鼓舞,也让他们下定决心,在2025年启动全国市场。

同时,一种新的模式也正在浮现——“AI+赋能”。许多传统的教玩具厂商,如积木、绘本企业,正面临产品同质化、增长乏力的困境。十五秒科技自主开发新型玩具,通过技术赋能,将一个普通的积木、一本静态的绘本,变成可以与孩子互动的“活物”。

就市场前景而言,AI浪潮与学前教育刚需的碰撞,正催生千亿级蓝海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教育市场规模约为58.8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22.7亿美元,近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1.2%。

面向广阔蓝海,十五秒科技的目光并未局限于B端市场。林敏透露,今年十五秒科技将正式迈入C端。他们认为,AI教育产品天然具备打通学校和家庭的潜力。家长购买了十五秒科技的产品后,家庭端数据可以同步到学校端,从而帮助老师更全面了解孩子,实现真正的家校共育。

出海,也已提上日程。不久前,一批来自香港的中小学校长到访公司,原定10分钟的参观延长至一个多小时。AI用粤语与他们互动时,现场气氛瞬间活跃。这让团队看到了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目前还在调研阶段,但无论是B端还是C端,我们都希望能把中国的AI教育创新带向世界。”

随着业务的快速扩张,十五秒科技也开始了融资洽谈。“最近接触的投资机构很多,”林敏表示,“但我们更希望能找到真正懂教育、爱教育的投资人。毕竟这关系到每个孩子的未来。”

从一个解决行业痛点的初心出发,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AI教育生态,十五秒科技正在用技术,为数百万幼师减负,为数千万儿童的个性化成长提供可能。

这场AI驱动的学前教育变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