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澳大利亚国库部长詹姆斯·扎莫斯在堪培拉对着美国代表团说了句“不”,拒绝了再次要求与中国“经济脱钩”的提案。这句话没多复杂,但砸下去的响动不小。曾经西方“反华急先锋”的澳洲,突然踩了刹车,调头走向了中国。

这一转身,不只是外交辞令的调整,更像是一记现实的耳光,甩得西方盟友有点懵。
从跟风施压到悄悄靠近,澳大利亚的态度变化不是情绪化,而是现实逼的。当经济压力一层层压上来,连老百姓都上街喊冷了,政府也就没法再装糊涂了。
从硬碰硬到转弯靠岸,澳洲赔了市场才懂得肉疼回头看这几年,澳大利亚那真是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从2019年开始,当时的莫里森政府高举“价值观外交”大旗,紧跟美国节奏,啥都敢说,什么都敢封。红酒、牛肉、龙虾、煤炭,统统成了政治斗争的筹码。

结果呢?2023年对华红酒出口额比前两年跌了将近九成,煤炭出口也直接腰斩。澳洲农民不是不努力,是市场没了。
美国倒是动作快得很,趁着澳洲被挡在门外,自己的农产品出口量直线飙升。什么叫“兄弟情深”?这就叫“你跌倒,我上桌”。

澳洲本地压力也没闲着。全国农民联合会组织了多次大规模抗议,要求政府恢复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西澳大利亚州长甚至不等联邦政府表态,直接带队访华,跟中方商讨恢复出口。
政策转弯其实早在2024年就有苗头。外交部长黄英贤的措辞越来越柔和,贸易部长法雷尔那边动作也不少,频频与中国官员接触,为恢复红酒、牛肉、煤炭出口铺路。

到了2025年初,澳洲对华出口终于开始重新增长。
澳洲这波转向,不是顿悟,而是疼出来的。说到底,意识形态吃不了饭,老百姓能不能过好日子,才是政客真正在乎的事。
看清“荷兰前车”后,澳洲学着开得稳了点其实澳洲这回调头,跟荷兰的经历也有点关系。荷兰那边,ASML因为被美国逼着限制对中国出口顶尖光刻机,结果自己订单断崖式下跌。

不光是钱没赚着,连欧洲内部也开始不买账,法国、德国都开始琢磨要不要另搞一套。
澳洲看在眼里,心里也有数。人家荷兰靠技术吃饭,吃亏都那么明显,澳洲这靠资源出口的大户,真要脱钩就是断粮。

澳洲铁矿石全球独一份,尤其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钢铁消费国来说,基本没得替代。澳洲政府也终于意识到,安全归安全,经济归经济,不能混为一谈。
去年爆出的P-8A军机事件,中澳之间虽然有摩擦,但贸易层面的合作却没停。资源出口稳步恢复,澳洲也开始在RCEP框架下找回节奏。

根据最新一轮谈判,中澳自贸协定即将升级,铁矿石、液化天然气、乳制品等领域的关税有望进一步下调。
澳洲的操作越来越像一套“经济与安全分离”的打法。该谈判就谈,该出口就出口,不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美国那篮子里。

如今的澳洲政府,不再是以前那个只会高喊“价值观”的莽撞少年,而是逐渐学会了在夹缝中找生存空间。
再看看同盟关系,澳洲也不想只做“陪跑员”
表面上看,澳大利亚依然是“五眼联盟”的一员,AUKUS也还在推进。但仔细一看,这些同盟关系也开始显得不那么稳固。
AUKUS核潜艇项目一开始就被批评“烧钱无底洞”,预算早就超支几十亿美元,项目建设在西澳引发的环保抗议也没少闹。

不少澳洲议员质疑,这种军事投资到底是为了国家安全,还是为了替美国补位。
更让澳洲政府犯难的是,经济上美国并没有真心帮它。

特朗普政府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里,澳大利亚企业压根就没被优待,反而还要面对更多非关税壁垒。
从这些经历里,澳洲慢慢发现,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于是外交重点也开始南移,越南、印尼成了合作新对象,太平洋岛国的援助也转向更有实效的项目,比如直接参与所罗门群岛的港口建设。这些动作不是凑热闹,而是澳洲主动拓展外交空间的尝试。
澳洲的这种“再平衡”策略,其实就是在试图脱离“唯美是从”的路径。

他们不想再只是美国霸权下的跟班,而是找一条更符合自身利益的路。中澳之间的关系缓和,其实正是这条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现实比立场更硬,澳洲这次是真的转身了
澳大利亚的转身并非突如其来,而是多股压力合力推动的结果。
国内产业的真实损失、同盟体系的虚幻承诺、国际市场的实际变化,都让堪培拉意识到,不能再走那条只图政治正确、不顾经济死活的老路。

这次国库部长公开拒绝脱钩提议,不仅是一次政策宣示,更是对过去几年路径的否定。在全球政治越来越复杂的当下,中等国家要想活得稳,靠的不是谁的承诺,而是自己踩得稳不稳。
澳大利亚并不是“亲中”,也不是“反美”,它选择的是现实路线。这种回归理性的转向,可能会让其他西方国家也开始重新思考,意识形态的框架到底还值不值得继续死守。

现实这块砖,砸醒的不止是澳洲。全球格局的大棋盘上,每一步走错,代价都由自己承担。
澳大利亚这步回头,不是投降,而是清醒。未来的国际格局,会越来越多看到这种“左看看、右想想”的中间力量,默默地改变着游戏规则。
信息来源:澳大利亚军机4次滋扰南海,为啥胆子这么大
小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