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州牌坊街的褶皱里,藏着一间连招牌都未曾挂起的百年老店。青砖墙斑驳,木门半掩,若非循着蒸腾的香气与排队的人群,很难发现这里竟藏着让无数食客惦念一年的“季节限定”——仅售四个月的古法笋粿。
清晨五点,当整座城市还在沉睡,店内已亮起暖黄的灯光。老师傅们围坐案前,揉面、擀皮、调馅,动作如行云流水。面团在掌心翻飞,薄如宣纸的粿皮逐渐成型;另一边,当季鲜笋削皮切丁,与虾米、香菇在铁锅中翻滚,镬气裹挟着鲜香直冲鼻尖。

阿叔手持木铲,边翻炒馅料边解释。大蒸笼层层叠叠,蒸汽如云雾般升腾,半小时后,掀开笼盖的瞬间,晶莹剔透的笋粿映入眼帘——粿皮透出内馅的黄绿,仿佛将整个夏天的鲜甜都凝在了其中。未及出摊,已有老客拎着保温盒等候;路过游客尝鲜后,往往一买就是半打。
这家的笋粿堪称“巨无霸”,个头堪比成年人的手掌。粿皮薄而不破,入口先是一丝柔韧的阻力,继而“咔嚓”一声轻响,内馅如潮水般涌出:鲜笋脆得能听见声响,清甜中带着山野的灵气;虾米与香菇的咸香交织;最后一抹胡椒的辛香悄然浮现,将所有味道串联成浑然天成的鲜美。

更妙的是,放凉后的笋粿风味更显醇厚——粿皮吸饱了馅料的汁水,变得软糯弹牙;鲜笋的甜与香菇的香愈发融合,令人流连忘返。
这里没有流水线的机械,只有老师傅们布满老茧却依然灵巧的双手;没有复杂的添加剂,只有对时令的敬畏与对传统的坚守。“笋老了不做,天凉了不做。”短短一句话,也体现了好东西,急不得!
如今,这间小店已成为潮州人夏日的“味觉坐标”。老客们掐着日子来买,新客们尝过便成了回头客。当最后一笼笋粿售罄,阿叔会仔细收好蒸笼,等待来年夏天——因为那时,山里的笋又该冒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