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开学了,学生、老师、家长,哪个最焦虑?

随着9月开学季临近,“开学焦虑”成了社交媒体的高频词。数据显示,13-15岁学生是开学焦虑的“重灾区”,尤其是小升初(1

随着9月开学季临近,“开学焦虑”成了社交媒体的高频词。数据显示,13-15岁学生是开学焦虑的“重灾区”,尤其是小升初(12岁)、初升高(15岁)的孩子——新环境适应、学习节奏突变、陌生社交关系,让他们陷入“怕上学”的情绪里:有的孩子连续失眠,有的变得暴躁易怒,甚至用“装病”逃避开学。

家长层面:“讨厌开学的妈妈”话题在社交媒体留言破千,不少家长吐槽“每天像打仗”:早起接送孩子的慌乱、辅导作业的崩溃、班群里“内卷”的压力(比如同学家长晒复习进度),让妈妈们直言“比上班还累”。

教师层面:年轻班主任成了“焦虑高发群体”,比如高中教师舟舟,常梦见处理班级事务(如学生打架、作业未交),醒来一身汗。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如每天6节课)、繁杂的行政工作(填报表、迎检查)、严格的考核压力(成绩排名、家长评价),让教师们“喘不过气”。

昨天刷到一条网友留言:“开学焦虑是成年人的照妖镜,照出我们对教育的恐惧——怕孩子跟不上,怕自己做不好,怕教师不够负责。”这句话像一根针,扎进我的心里。

我们总是说“为了孩子好”,可其实,好的教育不是填满所有时间,而是让孩子有时间喘气,有勇气面对困难;不是让家长变成“辅导作业的机器”,而是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情绪港湾”;不是让教师变成“超人”,而是让教师能专注于教学,能关心学生的心理。

其实,开学不是战场,是我们一起“熬”过去的日子。孩子会慢慢适应新环境,会找到新朋友,会学会做数学题;家长也会慢慢适应早上的慌乱,会学会耐心辅导作业,会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师也会慢慢适应忙碌的生活,会学会平衡教学和行政任务,会学会关心学生的心理。

我们需要的不是互相施压,而是一起接住彼此的焦虑——给孩子留一点“不想上学”的空间,给家长留一点“崩溃”的时间,给教师留一点“喘口气”的机会。开学不是终点,是成长的开始,而成长,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我们一起,慢慢走,慢慢熬,慢慢变好的过程。

就像网友说的:“开学焦虑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面对它。”让我们一起,把“开学”从“战场”变成“成长的礼物”,给孩子、家长、教师都留一点“喘口气”的空间。毕竟,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生命都能从容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