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自学草书必看!深扒王铎《五律十五首诗卷》,全是干货无水分。

好,咱们今天就坐下来,好好聊聊王铎58岁时写的这件草书宝贝——《五律十五首诗卷》,也有人叫它《见鲵渊轩》。我知道,很多朋

好,咱们今天就坐下来,好好聊聊王铎58岁时写的这件草书宝贝——《五律十五首诗卷》,也有人叫它《见鲵渊轩》。我知道,很多朋友一听到“草书”,尤其是“王铎”的大名,心里可能既向往又有点发怵:觉得这玩意儿太高深,线条飞动,看不懂,更不知道从哪儿学起。

别急,今天咱就抛开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也不去逐字琢磨诗里写了啥,就纯粹把它当成一份顶级的“书法教材”,像拆解一道经典名菜一样,看看王老爷子在这卷字里,到底用了哪些咱们能看懂、能学习的“独门秘籍”。我保证,全程大白话,让你听完就能明白个七八分,甚至能立刻找到自己练习的方向。

第一招:用笔的“变速”与“变向”,这才是精髓

看王铎的草书,你第一眼感觉可能是“龙飞凤舞”,很有劲。但这“劲”从哪儿来?核心秘密就在他用笔的“节奏感”上。他不是一味地快,或者一味地慢,而是在一个字,甚至一根线条里,巧妙地玩着“速度游戏”。

你仔细看帖里的线条,是不是有的地方特别粗壮、墨色浓重,感觉笔在这里“蹲”了一下,蓄足了力?这就是他慢下来、用力“按”下去的地方,书法术语常叫“顿笔”或“驻笔”。紧接着,从这厚重的点画里,他又能瞬间提笔,弹射出去,引出细劲、飞动的牵丝,这就是“提”笔快写。这一“按”一“提”,一慢一快,就形成了音乐般的节奏。好比开车,有油门猛踩的加速,也有遇到弯道轻点刹车的减速,这样才有驾驶的乐趣,线条也一样,有节奏才有生命。

再说“变向”。王铎写字,笔锋可不是直来直去的。他特别善于在行进中突然改变方向,打个折,转个弯,但关键是他的笔锋始终是“拧”着的,是调整好状态转过去的,所以我们看他的转折处,往往外形是方中带圆,或者圆中寓方,里面蕴含着巨大的“拧劲儿”,这叫“蓄势”。你看他很多字,笔画盘绕,但丝毫不觉得软弱,就是因为笔锋在不停地调整方向、积蓄力量,然后再释放出去。咱们自己写字,最怕画圆圈,软绵绵的,就是少了这个“变向”过程中的“拧劲儿”和“蓄势”。

第二招:结字的“奇险”与“稳定”,玩的就是心跳

如果说用笔是“内功”,那结字(就是字的结构安排)就是“外家功夫”,最吸引眼球。王铎在这方面,是个不折不扣的“造险”和“破险”大师。

他经常把一个字的部分写得特别夸张,或者把重心猛地推向一边,让这个字看起来摇摇欲坠,就像把石头垒得看上去快要倒了一样,这叫“造险”,制造紧张感。比如,他可能会把一个字的左边写得特别厚重高大,右边却处理得轻巧低矮,初看觉得很不平衡。但妙就妙在,他总能在最危险的时刻,通过某一个笔画的长度、角度,或者一个意想不到的牵丝连接,把这个看似要倒的字稳稳地“拉”回来,取得平衡。这个过程就叫“破险”。

这种“险中求稳”的玩法,让他的字充满了戏剧性。你看他的字,不会觉得四平八稳、昏昏欲睡,而是像看一场精彩的杂技,时刻揪着心,又最终为他拍案叫绝。我们平时写字,太追求平均和稳定了,结果字是站住了,却没精神。学学王铎,适当在结构上找点“麻烦”,制造点矛盾再解决它,你的字立刻就会“活”起来。

第三招:章法的“组团”与“透气”,全局的谋划

看完单个字,我们退远一步,看整篇的布局,也就是“章法”。王铎这卷诗卷,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一个超级经典的范例:什么叫“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他并不是把每个字均匀地排列下去的。你会很明显地看到,他经常把几个字(比如两三个、三四个)紧密地组合在一起,这几个字之间的距离很小,笔画甚至互相穿插,形成一个“字组”,看起来特别饱满、有张力,这就是“密不透风”。写完一个“字组”后,他又会突然留出一段相对大的空白,或者写一个笔画比较稀疏、体态比较轻盈的字,作为喘息的机会,这就是“疏可跑马”。

这种处理,让整篇作品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就像看电影,有紧张刺激的枪战片段,也有舒缓的抒情段落,交错进行,才不单调。如果从头到尾都挤得满满的,看的人会喘不过气;如果全都松松垮垮,又会觉得没精神。王铎这种“分组处理”的意识,对于我们创作作品,尤其是行草书,是极其重要的一课。

第四招:墨法的“层次”与“对比”,墨色也是语言

在王铎之前,虽然也有人讲究用墨,但像他这样,把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当成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大胆用到极致的,还真不多。在这卷《五律十五首诗卷》里,你能清晰地看到“墨分五色”的魅力。

他蘸一次墨,往往连续写好几个字,直到笔里的墨快用尽,出现“飞白”的效果(就是笔画中露出丝丝白道)。这个过程,墨色从开始的浓重饱满,到中间的润泽,再到最后的干枯飞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的渐变层次。这不仅仅是省事,更重要的是,墨色本身也参与了表达:浓墨显得沉稳精神,飞白显得苍茫老辣。

更绝的是,他会有意识地在作品中安排这些不同墨色的“块面”。可能上一行还是浓墨重彩,下一行就出现了干枯的飞白,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这种墨色块面的交织,大大增强了作品的丰富性和艺术感染力。我们平时写字,容易一个墨色写到底,试试王铎这种“一次蘸墨,连续书写”的方法,你会立刻发现自己的字有了“表情”。

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几点实在的建议

分析了这么多,最后落到我们手上,该怎么学呢?给你几条接地气的建议:

先“慢临”后“意临”: 刚开始别图快,对着帖,慢慢写,仔细体会他每一个转折、每一次顿挫的笔锋变化。等有了一定基础,可以尝试“意临”,就是抓住他字组、章法、墨法的大感觉,不必苛求一模一样。

重点攻克“字组”: 挑出作品中几个典型的字组,反复练习,学习他是如何把几个字巧妙串联成一个整体的。

玩转“一次墨”: 练习时,故意蘸一次墨多写几个字,用心观察和掌控墨色从湿到干的变化过程,熟悉不同墨色下的笔锋表现。

敢于“造险”: 在自己创作时,胆子大一点,试着把某个部分写夸张,然后再想办法找平衡。失败了没关系,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进步。

王铎的这卷草书,就像一座宝山,里面全是宝贝。今天咱们只是推开了一条门缝,瞥见了里面的几缕金光。但只要你掌握了这些看门道的方法,带着问题一次次地去读帖、临帖,你一定能从中挖到属于你自己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