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明王朝进入中后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多身在其中的人,其实已经意识到需要做出改变了。但是改革,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今天写的主题,是关于明朝的周王朱肃溱。
嘉靖年间,对于宗藩的支出,明朝的财政上,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困难局面,嘉靖四十四年,《宗藩条例》的颁布,明朝统治者试图解决宗藩的问题,一劳永逸,但是从执行效果来看,《宗藩条例》作用不大。
在明朝当时的大环境之下,祖上曾经比较阔绰的周王府,日子也不复往昔。嘉靖二十一年,此时的周王府,还是朱肃溱的父亲朱在铤执掌。这一年,周王府出现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情。起因还是因为宗藩人员缺禄米。
根据《明世宗实录》的记载,“河南诸宗人缺禄米三百万石”,这种情况下,周王府的镇国中尉朱安滋集结了数百人,逼迫抚臣答应他们的要求,"旧例外每石加银一钱"。这事情后来闹到了嘉靖皇帝的面前。嘉靖皇帝,他的处理方式,是重点处理了朱安滋,朱安滋被革除爵位,贬为庶人。嘉靖皇帝还命令周王严加管教府内众人。
明朝中晚期,宗室人员,成为了明朝地方的沉重负担,而宗室的中下层人员,也苦于藩禁,更加依赖于宗禄,当宗禄拖欠,这些人的日子,就格外困难,最后朱安滋走上这条路,其实也并不令人意外。
万历十四年,即1586年,世子朱肃溱被封为周王。新一任周王上任,周王府的事情并不少。
万历十五年,周王朱肃溱上奏,永宁王府朱勤燡越关奏扰。
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旨意是,要求周王朱肃溱仔细询问,朱勤燡上奏的事情是否真实,并且要求周王仔细盘查,有没有人在其中挑拨离间,有司相关人员要一并问奏。
越关奏扰这事,在明朝晚期的宗室里,出现不少,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下层的宗室人员的生活情况不乐观,于是最后的办法,就是看看上奏如果传达到皇帝那儿,会不会生活有所改善。
有时候我们读历史,看明朝藩王的一些荒唐事,就会有一些刻板印象,实际上,中下层的宗室人员,和亲王的生活条件,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万历十六年,周王朱肃溱上奏,周王府的鲁阳王朱勤灰愿意将他的禄米一千石留在京师,以资公用,时间是从当年到停止给他发放禄米时。
万历皇帝对此当然是龙颜大悦,并且进行了嘉奖。
原则上来讲,明朝郡王的禄米是两千石,这是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定下的,由此形成定例,后来,明朝的财政情况不乐观,禄米折银,就变成了变相减少郡王俸禄的一种方式。嘉靖四十四年以后,根据颁布的《宗藩条例》,以后明朝的初封郡王,禄米一千石,三七本折兼支,并且成为定例。
所以万历十六年,这位鲁阳王,把他的禄米的一千石充公,这真不是一个小数目。一方面可见这位郡王,不算是过于苛刻之人,另一方面,明朝的财政情况,到了万历十六年,也真是很不乐观。
万历二十二年,根据《明神宗实录》的记载:
“周王肃溱暨母妃袁氏捐银一千两,原武王朝𫭢、永宁府宗室睦㰚各捐银一百两,镇平府宗室睦採捐谷三百石,散赈贫宗。”
其实关于周王朱肃溱,史料中的记载,并不是特别详细,但是从一些史料片段里,还是能看出来,他对于周王府的管理,还是比较上心。
万历二十二年的这条史料里,周王朱肃溱暨母妃袁氏捐银一千两,说明周王还是把王府里的贫困宗室的人员的情况看在眼里的,但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些捐助,是杯水车薪。
万历三十三年七月,周王朱肃溱上奏了一件事情。
这年的五月二十二日,男子王大坡,白天持刀闯入王府,被看门的旗尉抓获,并且被发送到有司。虽然此事在周王朱肃溱上奏的时候,发生的原因还未明了,但是大概率上,之所以有人敢这么胆大妄为地直接持刀闯入王府,是因为当地抚臣悬缺三年。
后来万历皇帝下旨,要求地方官员严加查明此事,并且要求吏部抓紧时间选派合适的人,还催促巡按御史快速赴任,不得延误。
很多人对于万历皇帝的懒政,是比较清楚的,周王朱肃溱上奏的这件事情,也是比较直接地反映了明朝地方官员的缺失,让有的人铤而走险。
在万历皇帝的年幼时期,张居正和李太后,这两人对于万历皇帝的教导,是比较尽力,架不住到了后来,万历皇帝的叛逆期也来了,这反应在朝政上,就比较明显。
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这时候的万历皇帝已经体会到了皇权带来的这种一言九鼎的感觉,就更加随心所欲。到了万历年间的后期,官员的空缺情况,越发严重。这时候的大明王朝,虽然看起来还在正常运转,但是已经在面临着危机了。《明史》的那句,“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也是有道理的。
朱肃溱的上奏,还有一点让人比较意外。这是明朝的亲王,参与朝政的体现。在明朝初年,明朝亲王参与朝堂之事,还是有这个权力的,但是随着朱棣靖难起兵,曾经的藩王变成了明朝的皇帝,这也让朱棣不得不防范着藩王。所以,对于藩王的管控,就越加严格,到了后来,明朝的亲王,就很少直接参与朝堂之上的事情。到了朱肃溱这里,因为万历皇帝的懒政,也是给了朱肃溱参与政事的机会。
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周王朱肃溱上奏。“周府仪宾于三省奸恶,谋贿污官,纵妻撒拨。知府王之都执法锄强,抚按会题。”
这事到了朝廷中,刑部都察院覆请,认为长史苏民质、教授杜杰都是辅导官,有连带责任,也应该受到审问。
万历皇帝下旨,命令相关的官员严查此事,并且要求提到该府宗仪扰害地方,多次被告发,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周王府发生的事,周王当然有管理责任,万历皇帝要求周王严格管理王府,不要再纵容这些人作恶。
这事还没完,到了万历四十年正月,周王又上奏了。
仪宾于三省凌辱府官,严重违背祖训,请求万历皇帝治罪于三省。
万历皇帝的回复是,看到周王朱肃溱上奏仪宾违背组训的事情,可见你周王的为人谨慎,以后如果还有这类事情发生,请周王严厉惩治,不要纵容于三省。
同时,要求地方上的官员快速查明此事上奏。
说周王走流程也罢,说周王谨慎也罢,反正是朱肃溱得到旨意,他才处理。
看这些史料的细节,能看出来,就算是明朝的亲王,也不是说他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万历四十七年,“周王捐禄三千两晌边”。
天启六年,“各王府进助工银,秦王一万两,周王一万一千五百余。”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岌岌可危。周王朱肃溱,也是尽力了。
参考资料:
《明世宗实录》
《明神宗实录》
《明史》
《明代藩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