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武汉一处训练场上,一名38岁的南方航空安全员在3000米体能测试中突然倒地。现场航医的急救、呼啸而来的救护车、医院彻夜的抢救,最终未能挽回他的生命。这场原本旨在保障空中安全的考核,意外揭开了高风险职业健康管理的隐忧。

猝死的安全员与“最后一道防线”
作为民航客舱安全的守护者,航空安全员承担着反劫机、处置突发事件等关键任务。他们需通过严苛的体能考核——3000米长跑、爆发力测试、BMI指标等,每年复测达标才能获得飞行资质。此次事件中的安全员,正是在完成规章要求的3公里跑步时突发不适。南航后续通报中确认成立专项工作组,承诺妥善处理善后,但生命的逝去已无法挽回。

体能测试的必要性与风险平衡
航空安全员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能考核的必要性。业内专家指出,高空环境下的执勤需要极强的心肺功能和应变能力,3000米跑是模拟长时间客舱巡逻、应急反应的基础测试。然而,38岁的年龄正值中年健康风险期,高强度运动是否适配个体差异?日常健康监测能否更精准?这些问题随着事件发酵浮出水面。有同行透露,部分安全员为通过考核,可能忽视身体预警“硬扛”训练。

行业反思:如何守护守护者?
事件背后,是航空业对高风险岗位健康管理体系的审视。一方面,安全员体能标准关系百万旅客安全,不可降低;另一方面,个体健康监测、科学训练方案、应急救护配置亟待优化。近年来,民航局虽已强化体检要求,但动态健康跟踪、运动风险筛查仍存空白。有建议称,可引入分级体能标准,结合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控体征,避免“一刀切”考核带来的潜在风险。
一场体测引发的悲剧,既是企业的损失,更是行业的警示。守护蓝天安全的人,同样需要被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