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孟加拉前总理哈西娜被判死刑

2025 年 11 月 17 日,孟加拉国国际犯罪法庭以 “危害人类罪” 判处前总理谢赫・哈西娜死刑。这一判决不仅为 2

2025 年 11 月 17 日,孟加拉国国际犯罪法庭以 “危害人类罪” 判处前总理谢赫・哈西娜死刑。这一判决不仅为 2024 年震惊南亚的学生抗议镇压事件画上法律句号,更揭开了孟加拉国近 20 年威权统治的深层裂痕。从 “国父之女” 到流亡罪犯,哈西娜的命运转折折射出这个南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治理困境与政治极化。

一、镇压抗议:导火索与致命抉择

判决的直接导火索是 2024 年夏季爆发的全国性学生运动。这场抗议最初因公务员配额制度而起 ——30% 的岗位被分配给占人口仅 0.12%-0.2% 的 “自由战士” 后代,引发广泛社会不满。哈西娜政府不仅拒绝改革,更将反对者斥为 “孟奸”,下令安全部队使用无人机和直升机对示威人群开火。联合国调查显示,这场镇压导致多达 1400 人死亡,成为孟加拉国独立以来最严重的人权灾难之一。

泄露的电话录音成为关键证据。在 2024 年 7 月的通话中,哈西娜明确指示 “使用致命武器”,并声称 “既然有 227 起案件针对我,那我就拥有了杀掉 227 个人的许可”。这段被法医鉴定为真实的录音,彻底击碎了她 “未直接下令” 的辩解,也坐实了法庭对其 “系统性暴力” 的指控。

二、政治清算:自设法庭的反噬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审判哈西娜的国际犯罪法庭(ICT)正是她 2010 年亲手设立的。当时,她以 “清算 1971 年独立战争罪行” 为名创建该机构,却被批评为打击政治对手的工具。如今,这个曾被用来绞死两名反对党领导人的法庭,将枪口转向了它的缔造者。

判决引发激烈争议。哈西娜阵营谴责这是 “袋鼠法庭” 的政治操弄,其支持者发起全国罢工并纵火抗议。但反对党和受害者家属则视之为正义的胜利 —— 伊斯兰大会党领袖米亚・戈拉姆・帕尔瓦尔称判决日为 “孟加拉国重要的历史时刻”。这种撕裂反映出孟加拉国社会的深刻对立:一边是怀念哈西娜时代经济腾飞的群体,另一边是长期遭受威权压制的民众。

三、经济成

哈西娜的 20 年执政堪称 “矛盾体”。她推动孟加拉国 GDP 年均增长 6% 以上,人均收入从 2009 年的 640 美元跃升至 2024 年的 2800 美元,超过印度成为南亚经济明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达卡地铁、帕德玛大桥等标志性项目重塑了国家面貌。然而,这些成就背后是日益严重的治理危机。

外债从 242 亿美元飙升至 1000 亿美元,76% 的债务用于高成本且低效的项目,如每公里道路建设成本是邻国印度的 3 倍。

法庭冻结的哈西娜亲信资产显示,其权力集团通过离岸公司转移了至少 2.1 亿美元财富。

最富有的 5% 人口掌握全国 30% 的财富,而底层民众在高通胀中挣扎,基尼系数从 0.458 升至 0.499。

这种 “增长不等同于发展” 的模式,最终在 2024 年的抗议中引发总爆发。学生们不仅要求配额改革,更喊出 “打倒独裁” 的口号,将长期积累的民怨推向顶点。

四、地缘博弈:流亡者的庇护困境

判决后,哈西娜的流亡状态成为国际关注焦点。自 2024 年 8 月逃离达卡后,她先后寻求英国、阿联酋等国庇护均遭拒绝,最终滞留印度德里。尽管孟印存在引渡条约,但印度以 “政治犯罪” 为由拒绝移交,理由耐人寻味 —— 作为南亚霸主,印度既不愿得罪孟加拉国临时政府,又需维护与哈西娜阵营的历史纽带。

这种僵局凸显哈西娜的战略误判。执政期间,她推行 “亲印疏中” 政策,将孟加拉国纳入印度主导的地缘框架。但危机时刻,印度的暧昧态度暴露了小国依附大国的脆弱性。反观中国,虽未公开表态,但通过 “一带一路” 项目持续投入的影响力,正悄然成为孟加拉国经济复苏的关键依赖。

五、民主转型:前路漫漫的十字路口

判决后,孟加拉国进入高度戒备状态,临时政府在全国部署军队和准军事力量。国际危机组织警告,若处理不当,这一判决可能成为新的冲突导火索。对这个拥有 1.7 亿人口的南亚国家而言,如何在法治与和解、稳定与改革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其未来走向。

从制度层面看,哈西娜废除看守政府制度、建立 “无竞争选举” 模式的遗产仍在发酵。2026 年 2 月的议会选举将成为关键考验:临时政府能否在国际监督下组织自由公正的投票,新政权能否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将直接影响孟加拉国能否走出 “威权 - 动荡” 的历史循环。

结语

哈西娜的死刑判决不是终点,而是孟加拉国政治转型的新起点。这个国家需要的不仅是对过去罪行的清算,更要建立防止悲剧重演的制度保障。当枪口不再对准人民,当权力真正关进笼子,“金色孟加拉” 的梦想才可能照进现实。而这,或许才是对哈西娜时代最深刻的反思。

你若喜欢,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