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父母教育孩子绕不开的难题是什么?
手机游戏!
面对游戏成瘾的孩子,父母焦虑却无计可施。
怎么才能把孩子从游戏中拉回来?
01
很多孩子是不是除了网游,觉得其他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逢年过节,一家人一桌吃饭,孩子们都是低头族,凑在一起打游戏。”
“上四年级的孩子,回家就要求打网游,理由是班上的孩子都玩,自己不玩就没有共同话题。”
“因为沉迷游戏,原本学习的好苗子,成绩现在一落千丈。”
这是许多家长对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无奈的心声。
近年来,游戏成瘾的发生率在持续增加,2019年5月25日,游戏成瘾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最新版的国际疾病分类。
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游戏成瘾也叫“游戏障碍”。
儿童青少年尤其是10 - 18岁是高危人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报告显示,76.3%的学生小学就接触网游,沉迷比例逐年上升。
三点判断孩子是否存在游戏成瘾:
1.无法自控,无法控制开始游戏的冲动,也难以在适当的时候停止游戏。
2.耐受性增加,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
3.戒断症状,突然把手机给他收走以后,他就可能会出现一种焦虑、抑郁烦躁或者睡眠的问题。

02
沉迷手机游戏造成的伤害比想象中更严重!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 让你上瘾的产品,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
斯坦福大学有个"劝服技术实验室",聚集着全球顶尖的产品开发者。
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让你对手机上瘾。
当最聪明的大脑+超级计算机+大数据联手对付你时,意志力根本不是对手。
尤其是青春期孩子,他们大脑发育不成熟,更容易沉迷其中。
因为青少年时期负责理性决策、冲动控制和预见后果的前额叶皮层仍在发育中。
使得他们在面对游戏精心设计的即时反馈和强刺激奖励机制时,大脑的多巴胺奖赏系统极易被劫持,难以自拔。
同时,家庭氛围紧张冷漠、亲子沟通不畅,或者在学校遭遇人际关系困扰等都会让孩子在现实中感到孤独无助、不被理解、缺乏价值感。
此时,网络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便成了孩子们逃避现实、寻求认可、建立社交和获得即时成就感的“避难所”。

健康、有趣、适合青少年的替代性活动严重不足。
游戏中虚拟世界带来的强烈感官刺激和即时满足感,持续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强大的“积极强化循环”,让孩子一步步深陷其中。
短视频、游戏不断刺激,让大脑只会被动接受快感。
沉溺于虚拟角色和关系,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失去兴趣和能力,导致其回避真实的社会互动和必要的社交技能练习。
注意力、学习力、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骤降,逃学、辍学风险大增。
还易引发或加剧焦虑、抑郁、暴躁易怒等情绪问题。
另外,游戏障碍常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其他精神心理问题共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03
赢了人心,才能赢得孩子。游戏的吸引力确实恐怖,所以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父母更要讲方法,懂策略。
首先,父母要放弃让孩子立马戒掉游戏,变成乖宝宝的幻想。
采取打骂,说教,不给零花钱,砸手机等方式是下策。
这反而会激发了孩子的反叛,撕破脸后,他干脆破罐子破摔,更加放纵自己。
你要知道孩子沉迷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游戏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快感,大脑陷入了“多巴胺陷阱”无法自拔。
那么家长就要给孩子进行一次“多巴胺熔断”。

其次,鼓励孩子做更多喜欢的事,帮孩子转移注意力,多带孩子体验真实生活的乐趣。
比如孩子原本喜欢跳舞、打篮球、踢足球,就带孩子去练习。流汗、记动作、跟节奏、想策略、观察对手,这些都需要专注和努力。
孩子出一身汗后的放松和满足感的真实体验,游戏给不了。
父母周末带孩子去徒步、爬山、购物、一起给家里大扫除,再找些话题跟孩子聊,聊学校的趣事,聊孩子喜欢的球星,他说你就认真听,积极回应。
慢慢的孩子话就多了,也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的想法。
最后,父母不要嘴上喊着“多巴胺熔断”自己却手机不离手。
这样孩子可能信服吗?
为了孩子忍忍吧!孩子晚上放学回家,晚饭一起收拾桌子,饭后和孩子一起去散步,和孩子玩一会儿。
他写作业,你就在客厅看书,手机等孩子睡着再拿出来。总之家里的氛围先带动起来。
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开始父母就严格控制孩子手机的使用时间。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

管好你的孩子,在网游面前不要说孩子,就是成年人都抵挡不住诱惑。
你把黄金放门口过夜,写了个牌子:请自律,不属于你的东西不要拿!
你觉得第二天还在的可能性大吗?
(文章内容和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