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文史哲:当《离弦》在词语的悬崖上起舞——赏析邢之诺《离弦》

当《离弦》在词语的悬崖上起舞——赏析邢之诺《离弦》作者:文史哲"离弦"二字,在物理世界描述箭矢脱离弓弦的刹那,在音乐领域

当《离弦》在词语的悬崖上起舞

——赏析邢之诺《离弦》

作者:文史哲

"离弦"二字,在物理世界描述箭矢脱离弓弦的刹那,在音乐领域特指音符挣脱乐器的瞬间。

邢之诺的诗歌《离弦》,却在这双重意象之上,构建了一个更为恢弘的隐喻宇宙——这是灵魂挣脱肉体束缚的飞行轨迹,是艺术超越形式限制的狂喜瞬间,更是生命对抗时间流逝的悲壮宣言。

诗中构筑的时空结构呈现出精妙的复调性。

"朝飞暮卷"与"似水流年"形成纵向的时间深渊,而"穿越时空纠缠"与"十万里狼烟"则构建横向的空间旷野。在这经纬交织的网中,常静的银甲指甲与曼珠沙华形成尖锐的时空穿刺点——指甲拨弦的物理瞬间被无限放大,成为连接古今的虫洞;那朵风干的彼岸花,则是所有时空线索的收束节点。诗人以"光之速度"的音符作为时空旅行的载体,实则揭示了艺术最本质的魔力:将线性时间折叠成可反复进入的审美场域。

在修辞策略上,素有灭绝师太之称的邢之诺,展现出近乎暴烈的意象对撞。

"剑气若虹"的刚烈与"冷香飞上柱端"的柔媚,"三千冷眼"的冷漠与"繁华八万"的喧嚣,形成持续的语言张力场。特别是"危险!危险!危险!"与"扫弦!扫弦!扫弦!"的复沓句式,模拟了古筝演奏中扫弦技法的物理节奏,更在语义层面完成了预警与行动的戏剧性呼应。这种修辞的暴力美学,恰恰对应着音乐中不协和音的审美价值。

音乐技法与诗歌语言的转译构成全诗最精妙的创造。

"轻拢慢捻"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经典指法描写,而"急弦促柱颤"则通过舌尖音与齿音的密集排列,在发音部位上模拟了颤音的生理体验。"声若裂帛"的比喻既是对音质的描述,又暗喻情感决裂的临界状态。

诗人邢之诺将不可见的听觉艺术转化为可触摸的视觉形象,又在"心似离弦"的终极比喻中,完成了从感官到心灵的飞跃。

另附原诗以共赏:

《离弦》

作者:邢之诺

记:----听常静古筝神曲《离弦》有感。

朝飞暮卷,

淡了谁的容颜?

似水流年,

逝了谁的情感?

抛杯弄盏,

二十四桥凭栏处,

白衣霜染。

夺常静的银甲,

轻拢慢捻。

珠玉四溅,

荡起一潭潋滟。

泼指游弦,

冷香飞上柱端。

音符,

以光之速度,

狂傲驱赶。

一曲《离弦》,

漫卷十万里狼烟。

剑气若虹,

斜照江天,

穿越时空纠缠。

熙熙尘寰,

粉墨是梦兮狂乱;

悠悠苍古,

生如蜉蝣兮沧然。

几度回眸,

几度辗转;

声若裂帛,

心似离弦。

一任长衫,

沾满三千冷眼;

一骑红尘,

抛却繁华八万。

江湖已远,

崖下栖心松涛作伴;

无来无去,

空山寂寂枯木寻禅。

迷迭香开,

吹滔滔劫缘,

危险!危险!危险!

杀气盈袖,

急弦促柱颤,

扫弦!扫弦!扫弦!

碎红片片,

发丝拂面,

爱恨情仇一剑挑断;

曲终人醒,

艳丽依旧,

一朵曼珠沙华风干。

另附邢之诺简介:女。祖籍南阳,现居北京。斋号“冷逸轩”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家、诗人、音乐评论者、朗诵者、美国FENIX360(霏尼克斯)全球艺术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