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在士大夫集团的刻意宣导下,桓、灵二帝被贴上了“卖官鬻爵”的昏君标签。
不过,“卖官鬻爵”一词却出自《宋书·邓琬传》:“父子并卖官鬻爵。”
由此可见,“卖官鬻爵”并非皇帝的专属,其实官员也能这么干。
但是,“卖官鬻爵”这种行为却并非开始于南宋,而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记得商鞅变法期间,就曾把魏国的“卖官鬻爵”制度引进到了秦国,并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使民以粟出官爵”,又称“粟爵粟任”,是指百姓只要向国家捐粮,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官职或爵位。
作为百姓,尤其农民,谁不想多生产一点粮食,捐个官当当。于是,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以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汉灵帝刘宏
甚至,秦皇汉武都曾搞过“卖官鬻爵”这样的事情,就更不要说其他的帝王和官员了,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出现,最多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秦朝:公元前243年,因蝗灾大疫,为救灾民,秦始皇规定:民纳粟米千石,进爵位一级。西汉:汉依秦律,汉文帝规定:民捐粮食六百石封爵为上造(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仅高于公士),捐四千石封爵为五大夫(二十等爵的第九级),捐一万二千石封爵大庶长(二十等爵的第十八级,仅次于彻侯或列侯和关内侯);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常年打仗,国库空虚,于是他采纳了治粟都尉桑弘羊的“请令吏得入粟补官”之策,也就是允许百姓通过捐钱捐粮的形式来获得不同的官位爵位。东汉:被打上“卖官鬻爵”标签的桓、灵二帝,就不多讲了。三国: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就曾听到这样一句民谣:“欲求牙门,当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意思是说,花一千匹绢就能买一个牙(门)(官署官员)的职位,花五百匹绢就能买一个指挥五百人的督将职位。就此事,他还曾与蒋济交流过一番。晋朝:晋武帝司马炎因将“卖官鬻爵”得来的钱财充入自己的私库,而被刘毅评价为“不如桓灵二帝”。由于西晋卖官现象愈演愈烈,卖出的官太多,并导致官员的标配冠饰——貂尾,都不够用了,只好以狗尾巴相代替,于是就有了“狗尾续貂”的典故。唐朝:唐朝规定,只要能给朝廷“纳捐”,科举就能优先录用。以此来看,科举制度也算不上公平公正吗。宋朝:到了宋神宗年间,“卖官制度”有了一套完善的体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和保护。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虽曾禁止卖官,但在明中后期“卖官制度”同样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度,但卖的只是“功名”,也就是当官的资格,而非实职的官位,但有“功名”在身,政治地位就大为不同了。于是,商人为了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对买“功名”也尤为积极。世人较为熟知的就是大宦官魏忠贤,因卖官鬻爵,大肆敛财,从而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甚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清朝:有清一代,“卖官鬻爵”现象,更是蔚然成风。据有关数据显示,正途出身实补的官员仅占五分一,五分之四的官员都是靠钱买来的。由于卖官之风过甚,而官位有限,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候补官员,例如:编制官员岗4万多,各级候补官员却高达24万多,因买官返贫的官员是屡见不鲜,甚至有些候补官员还沦为叫花子,有些受冻饿而死。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清朝的官员盘剥百姓会那么的狠?然而,令人感到费解的是,既然那么多帝王都有“卖官鬻爵”的行为,可为什么唯独将桓、灵二帝贴上了“卖官鬻爵”的昏君标签?

▲魏忠贤
相比晋武帝司马炎将“卖官鬻爵”得来的钱财充为自己的私库来,桓、灵二帝却是将“卖官鬻爵”得来的钱财充入了国库。以此来看,桓、灵二帝可比晋武帝司马炎的操行好多了。
结果,人人都因“卖官鬻爵”拿桓、灵二帝做文章,而鲜有人以此来骂司马炎的?这就更加令人费解了。
表面看,这种事太过复杂深奥,但说白了,也就捅破一层窗户纸的事,还不都是围绕“天下熙熙皆为利,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的一个“利”字而引发的。
对于“卖官”,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羣臣卖官於上,取赏於下,是以利在私家,而威在羣臣。”是说,官员卖官只会肥私。
原本,“卖官”这桩生意是由士大夫集团一家垄断的,好处自然也由他们来瓜分。于是,当桓、灵二帝插手“卖官鬻爵”,这就相当于从士大夫集团口中抢食,自然也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痛恨。岂不知,士大夫集团本就是从人家皇帝手中抢来的垄断生意,却被他们当成了理所应当,心安理得的事情。

▲司马炎
可以说,东汉末年的整个官场,几乎都掌握在士大夫集团的手中,官员都是他们举荐的,官位也是他们说了算的,皇帝如同一个提线木偶,关键手中还没有钱,这就更难有所作为了。
也因此,桓、灵二帝较为重用宦官,其实绝大多数重用宦官的皇帝可能都会经历同样的窘境,于是就想以自己新扶持起来的宦官集团来制衡根深蒂固的士大夫官员集团。
特别是在“卖官”的形式上,士大夫集团都是私下悄悄隐蔽进行,相互输送利益,但到了桓、灵二帝这里,却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的公开售卖。
这样一来,士大夫们就很难受了,相当于是在打他们的脸。一是担心之前要价太高,遭到别人的非议;二是很可能就此失去这桩壮大自家门生故吏的机会的生意;三是面对同一个岗位,可能出现面红耳赤竞价的现象;四是他们又拿皇帝没有办法,就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自己忍着呗。

▲黄巾起义
所以,当黄巾起义发生后,士大夫们一个个当起了吃瓜群众,冷眼旁观,坐等叛乱愈演愈烈,本以来只要他们出手,便能迅速平定,也就更能体现他们的价值,从而再次从皇帝的手中把“卖官鬻爵”的生意给垄断过来。
谁知,他们玩过火了,想扑灭都很难,最终演变成了重新洗牌的三国时代,许多的士大夫家族也就此葬身在了这场大火之中。
虽说,汉灵帝的生活有些荒淫,但相比许多的皇王,却算不得有多奢侈,但他这种与官员争利的行为,却是历代官场都不想看到了,因为这事在他们看来,只能他们悄悄干,皇帝怎么能干呢,这不就是昏君的行为吗,于是桓、灵二帝就被钉在了“卖官鬻爵”的历史耻辱柱上了。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