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李静:扎根红色土壤,重塑人物形象——论2021西北“红色”校园戏剧中的正面人物

摘要:西北地区的校园剧社扎根于红色土壤,向受众展示了其独特的戏剧魅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戏剧的创作集体中来。近

摘要:西北地区的校园剧社扎根于红色土壤,向受众展示了其独特的戏剧魅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戏剧的创作集体中来。近年来,西北地区出现了一批“红色”校园戏剧,塑造了不少典型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把西北地区红色校园戏剧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大概分为四类:引人奋发向上的人物形象;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普通的革命者形象;不断进步的青年形象。

关键词:西北地区;校园戏剧;人物形象; 戏剧社会学

校园戏剧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形成的源头之一和当代戏剧的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西北地区也是如此。21世纪以来,西北地区的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自己的剧社并创作演出了一批优秀戏剧,如西北大学的小黑剧社,西北政法大学的西法大剧社,青海大学的财艺话剧社,兰州大学的兰大剧团等。

202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虽然相对往年校园戏剧活动相对减少许多,但西北地区的各个校园戏剧社团仍然纷纷演出自己的新剧目,而其中的大部分都可以称为“红色”校园戏剧,“因为这些剧目有的属于民主革命历史或社会主义建设题材。……还有一类是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1]如新疆大学火蜥蜴剧社的《共产党人在新疆》(6月28日,校本部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兰州交通大学晨曦剧社的《共产党宣言之黎明前夜》(6月15日,该校大礼堂,编导张恩榕),西安外事学院春秋戏剧社的《小院往事》(10月14日,该校雨花厅)等。这些校园戏剧的演出,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丰富了师生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师生们的创新能力,也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

一、引人奋发向上的人物形象

红色校园戏剧最明显的特点便是带有政治色彩,在这些校园剧社所演出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剧社基于青年视角观百年来中国的时代变迁。如咸阳师院剧社的《国茯》(11月24日,该校艺术演播厅,杨勇、赵敏晶、童潇导演,董新祥、杨勇、毛龙灿编剧)是一部将革命文化和当地特色茶叶茯茶相结合的原创话剧。该剧立足革命历史,关注国家命运,歌颂革命志士的献身精神。主要讲述了以穆建堂为代表的穆家和以崔再冰为代表的崔家两代茯茶人放弃私人恩怨,坚守家国情怀的故事。

戏中塑造的崔再冰形象对女性观众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有研究者评论说,该剧“以斗茶为主要矛盾,展现了崔再冰在复仇过程中有头脑、有胆识、胆大心细的人物形象。而斗茶以崔再冰的胜利结束,不仅是对崔再冰形象的肯定,更是对以其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的升华。……通过穆建堂和茶王爷对于一个女性加入由男性垄断的茯茶事业的支持态度,从侧面反映出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尽管女性加入茯茶事业并不是该剧的主要矛盾,但创作者在表述的时候营造的宽松的环境也反映出了创作者的平等思想。” [2]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海师范大学“我们”戏剧社的《永怀之歌》(4月27日,城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杜笙导演,卢道宏、路世玉、宋旭浩编剧)是以“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先生的事迹为素材创作出的一部话剧。这部戏剧主要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后,郭永怀得知国家迫切需要科研人才,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参与核武器研究事业,后在和警卫员返京的途中,飞机不幸出事,两人为保护绝密资料紧紧抱在一起,最终壮烈牺牲的故事。充分显现了郭永怀先生淡泊名利,舍小家为大家,伟大的科研精神和爱国精神。

兰大剧团的《大河的源头是冰川》(6月18日,该校榆中校区闻欣堂,郭纬纶编导)以秦大河的学习成长经历和徒步穿越南极故事的为背景,展现了以李吉均、秦大河、效存德为代表的兰州大学科研团队勇攀高峰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团结合作,勇于为国争光,不甘落后的民族情怀。正是因为有像郭永怀先生和秦大河这样的科研人士的无私奉献和刻苦钻研,我们国家的科研事业才能稳步前进,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世界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二、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

2021年西北地区的红色校园戏剧也将一些经典故事进行改编和再创作。对于一些经典故事来讲,其独特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使其历久弥新。西安外事学院春秋戏剧社的《西行·初心》(10月13日,该校雨花厅,陈阳、吴红、王浩远导演,陈阳、吴红编剧)改编自经典的历史故事“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作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的故事不止一次地被搬到荧幕和舞台上供大家欣赏。

春秋戏剧社换了一种角度来挖掘张骞身上的优良品质,通过描述张骞在出使西域执行任务时,极力克制自己内心中的私欲,一心为了汉朝的兴盛与强大,着重体现出了张骞的敢于冒险,不畏艰险,不慕名利的伟大精神。在这部戏剧里我们可以看到张骞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在面对危险时也会害怕,也会退缩,没有将张骞过于神化,使得张骞的形象更加饱满,拉近了历史人物与我们的距离,使我们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好地认识张骞,了解张骞的伟大精神。

五星红旗在每一个国人心中都是神圣庄严的存在,是每个国人心中亘古不变的精神信仰,红旗热烈随风起,一抹红光照前方。西北大学小黑剧社演出的《红旗赋》(11月30日,该校郭超人报告厅,编剧于梦瑶)将《红岩》中最为经典的“绣红旗”部分和五星红旗的设计过程相融合,让江姐和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对话,塑造了一个勇敢坚强,视死如归,坚贞不渝的女性形象。西北民族大学满天星剧团的《映山红》(6 月9日,该校西北新村校区大礼堂)也同样从女性角色出发,通过写梁玉梅为了传递信号,不惜将自己的胳膊砍掉。这两个剧目通过对江姐、梁玉梅等女性角色的塑造,显现了在战火风云的年代,女性也可以撑起半边天,也可以成为人人歌颂的英雄。

西北政法大学南山剧社的《庄严的审判》(12月4日,该校长安校区小剧场,编剧古朴,导演廖祺、王鹏)由发生在陕北公学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黄克功逼婚刘茜不成将其残忍杀害,中共中央领导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经过公开审判,判处被告黄克功死刑。这部戏剧着重塑造了共产党员不包庇自己同志,坚决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的形象,表现了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保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普通的革命者形象

人们常说:“世界大舞台,舞台小世界。”生活中伟人事例不计其数,但在社会中更多的还是平凡人,小人物也有不平凡的力量。校园戏剧在讲述英雄事迹的同时,也在努力的挖掘生活中小人物的审美价值。西安欧亚学院EU剧社的《共产党宣言》(5月28日,该校体育馆,编剧唐栋、蒲逊,导演翟璐、刘璐)主要讲述了女共产党员林雨霏带着和自己生命一样重要的《共产党宣言》,四处躲避敌人的追击,危险关头被进步青年邝梅搭救并带回家中。

歌颂了一批在《共产党宣言》指引下,投身革命,为国家复兴,民族解放做出巨大贡献的女性革命先辈,向观众展现了女性在革命事业中的贡献。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剧社的《风吹唢呐枪声响》(7月5日,该校学生活动中心,编导杨啸锋)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陕甘边照金玉门川地区民众的现实生活为背景,生动的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反抗阶级压迫,寻求光明的悲壮故事。

剧中,赵陆登和唢呐手天锁竭尽自己所能为红军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掩护地下交通情报的传递,他们是土改时期反抗阶级压迫的杰出代表,他们形象的反映出了土改时期人民群众敢于反抗,无所畏惧的决心和勇气。该剧塑造的天锁这一形象是饱满而又立体的,他敢爱敢恨,在面对不公时,敢于亮剑,将个人恩怨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凸显出他宽广的胸襟与浓厚的爱国之情。

宁夏师范学院山花话剧社的话剧《红军粉的故事》(5月6日,成都市音乐厅)是一部将地方党史、军民鱼水情、民族团结结合起来的故事。剧中,百姓将自己认为最好的食物“土豆”无私的给了受伤的红军战士,红军战士也将自己做粉的技术教给了百姓,改善他们的生活,将百姓与党的相互成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表达了百姓对共产党的爱戴,党对人民的爱护新疆师范大学新师大剧社的《光从地下来》(6月9日,该校温泉校区昆仑讲堂,编导白彦泽)没有从名人出发,而是从无名英雄出发。主要讲述了一次重大历史时刻的风云际会,甚至关系到我党的生死存亡之际,以龙飞宇为主的地下党员为了传递重要情报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显现了地下党员的英勇爱国和无私奉献。

四、不断进步的青年形象

中国的青年学生一直热爱祖国,关心社会,他们所创作的校园戏剧也是面向社会,用平凡人的视角来反映大时代的问题。校园戏剧一直以来是新思想和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作为校园戏剧的主要创作者和受众群体,能够在校园戏剧中展现才华、抒发理想。西安音乐学院实验剧团的《战火青春》(6月23日,西安音乐学院歌舞剧厅,编剧宋文宪、冯勇、张凌,导演俸俊喜、王小生)将目光聚焦到小人物身上,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抗战年代怀揣对理想信仰的追求和不断成长进步的渴望,经过特殊条件下的淬炼和考验,最终奔赴延安投身伟大革命的故事。

该剧结合学校特色,采用原创音乐剧的形式演出,给观众一种很新的观剧体验,以李薇和康易之的成长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李薇在去延安的路上,面对中央军所提出的一系列诱惑毫不心动,坚守自己的初心,勇敢、真诚,一腔热血地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中,康易之一直在剧中给人一种“娘娘腔”的印象,但在故事的结尾,为了保护李薇和其他同学,英勇就义,向所有人展现了青年人独有的坚定果敢和奋不顾身。

西外话剧社的《活法》(10月21日,西安外国语大学实验剧场,编剧程烽、李一凡,导演程烽)聚焦小人物,关注家庭生活中的小“现实”。主要讲述了青年李天赐在无意间听到父母打算将唯一的上学机会给弟弟时,敢于反抗,离家漂泊异乡,为了生计奔波。在剧中,李天赐没有向命运低头,勇于反抗,他与象征着社会新血液的女大学生相爱,选择从旧环境中逃离。被包办婚姻的女大学生难以接受,从原有的环境中挣脱。麻绳专挑细处断,噩运只找苦命人,并不是所有的抗争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与命运英勇抗争的女大学生最终难逃被狼群吃掉的悲惨命运。

但在戏的结尾,李天赐抱着女大学生的尸体从黑暗中坚定地走向光明,将整个戏剧升华,脱离了原本的小“现实”。剧中,李天赐的低调与谦逊和他弟弟的虚荣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出了李天赐敢于反抗,不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女大学生的宁死不屈也展现出了新时代青年的进步思想。同时也意在告诉世人要敢于同生活中不公平的情况作斗争,抗争的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抗争的结果也可能会不尽人意,但终将会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陕师大剧团的《生命树》(11月30日,该校新勇学生活动中心,编剧马聪敏,导演汪辰辉、马恒怡、韦悦)以“向下扎根,向上开花”的生命树为主题贯穿于戏剧的始终,“以大学生木棉为线索,通过农村妇女桃儿、艺术家郁这两位寻找革命信仰的进步女性的经历,表达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主题。”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因此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可为的空间里做出有为的贡献,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余论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戏剧教育的目的是立人。大学的目的不是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把人弄成“有用的机器”,而是造就懂得真善美、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戏剧也具有教育功能。“校园戏剧是发生在校园中、传播范围也主要在校园内的舞台戏剧活动的总称,主要指以在校学生为主要成员的戏剧社团开展的戏剧演出活动及其作品。”[3]

校园戏剧可以吸引大批参与戏剧创造实践的学生,可以使他们养成自我表达与群体协调的能力、观察与分析社会人生的能力,从而健全自我的个性。而参与戏剧欣赏和批评的人,也可以养成丰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自己作为一个健康独立的个体去融入社会。 “校园戏剧有意无意地起到了普及话剧、为未来培养观众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历史、增长才干的一个重要途径。” 校园戏剧的发展让学生对各种人的品性和心理多一些理解,可以使学生以更加宽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应对复杂多变的人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2021年西北地区这些红色校园戏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剧目过于注重故事的传奇性,导致人物形象虚假。“人是戏剧的主人公,在戏剧中,不是事件支配人,而是人支配事件。” [4]还有些剧目因人物过多,部分配角的戏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嫌,使观众觉得扑朔迷离。我们希望西北地区的校园戏剧在将来的戏剧创作,特别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一定忌主次不分,要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能更好的实现戏剧的审美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世智.校园戏剧舞美的新态势——2021西北“红色”校园戏剧舞台美术简论[J].影视戏剧评论,2022(3):51-61.

[2]禹杨碧晗.这里的舞台繁花似锦——陕西省第八届校园艺术节述评[J].戏剧之家,2022(25):12-14.

[3]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修订版)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75.

[4][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3)[M].满涛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14.

文章来源:《艺术家》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