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44岁的陈景润在住院时,喜欢上了27岁的女军医,在向女军医表白时,将

历史少年派 2025-07-30 07:42:11

1977年,44岁的陈景润在住院时,喜欢上了27岁的女军医,在向女军医表白时,将对方吓得连连拒绝,但没想到,陈景润说了一句话,女军医立即点头答应。

1966年5月,《科学通报》第17期刊登了一篇引起广泛关注的论文。文章的标题,外行人读起来可能显得拗口:《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仅凭这个标题,就足以让业内人士感到震惊,因为这篇论文实际上是在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大进展:证明了“1+2”的情况,而之前世界各地的数学家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只能证明“1+3”。然而,尽管这篇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热议,它并未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因此严格来说并不能称为“成功证明”。 这篇论文的作者引起了数学界的关注,他的名字几乎在数学圈中无人知晓——陈景润。1950年春夏之交,陈景润考入厦门大学,进入数理系。那时,全班只有四个学生。他对学习充满了热情,特别是对数学书籍的热爱。能进入大学,他如同高尔基笔下的“饥饿人扑在面包上”,对学习充满了痴迷,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术中。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他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他还会根据课程内容做大量习题,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彻底进入了忘我的状态。 他的同学杨锡安回忆道:有一次,突然下起了大雨,其他同学纷纷跑去寻找避雨的地方,唯独陈景润依然悠闲地走着。当杨锡安惊讶地问他为什么不躲雨时,陈景润才恍若大悟,才意识到下雨了,因为他完全沉浸在思考问题的世界中。尽管厦门大学离鼓浪屿非常近,风景如画,陈景润却从未去过那里,他也从未看过一场电影。那时,他对学术的痴迷,令同学们深感钦佩,以至于有人为他起了一个外号——“爱因斯坦”。

1977年,陈景润因身体抱恙,被领导安排到医院进行调养。恰逢由昆也被派到北京学习。当时,由昆对这位数学大师早有耳闻,却从未谋面。出于好奇,她跟随同事们一起去探望陈景润。 当由昆出现在病房门口的那一刻,陈景润的目光便再也无法从她身上移开。由昆明亮的双眸,如星辰般闪烁,让他的心中泛起阵阵涟漪。而由昆看到陈景润时,也被他温润如玉的气质所吸引。尽管两人尚未交谈,但一种奇妙的感应已在心中悄然萌芽。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景润与由昆之间的感情逐渐升温。在相处的过程中,由昆坦诚地向陈景润袒露了自己的缺点:脾气偏急,不擅长家务,甚至连做饭都不在行。然而,面对这些坦白,陈景润非但没有退缩,反而表现出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他告诉由昆,自己也并非完人,同样不擅长下厨,但他们可以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这种包容和支持,让由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她记得有一次,自己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心情非常沮丧。陈景润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责怪她,反而安慰她说,每个人都会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改正,不断进步。 在两人的交往中,陈景润始终支持由昆在事业上的追求。尽管有人建议由昆放下工作,或调回北京,以便更好地照顾陈景润,但他却坚决反对。在他看来,由昆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应为了他而牺牲自己的事业。这种尊重和支持,让由昆深深地感动,也更加坚定了与陈景润共度一生的决心。

陈景润对于读书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他认为,值得精读的书籍,不仅要一遍遍细读,还要将每一页拆开,随身携带,随时阅读。读完后,他会将书籍恢复原状,再继续按照同样的方式阅读。这种读书法不仅仅是为了理解内容,而是要将读到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做到熟能生巧。他曾解释过自己的读书方法:“我读书不只是为了读懂,而是要把读懂的东西背得烂熟,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熟练。”这种对知识的熟悉,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而是通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努力积累的成果。 有一次,陈景润遇到一个难题:如何知道一个10阶行列式一定不等于零。别人的论文中提到的解法令他产生了疑问,认为那个作者的结论可能只是随便猜测的。为了验证这一点,他自己动手计算。这个问题需要进行360万项的乘法计算,按常理来说,至少需要10年才能完成。然而,陈景润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便得出了答案:结果恰恰是零。他毫不相信那篇论文的作者有足够的时间做完这个复杂的计算,认为对方一定是胡乱猜测的。陈景润的毅力和耐性,以及敢于挑战庞大计算量的勇气,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有一天,陈景润吃完中午饭后,突然觉得头发太长了,决定去理发。他吃完饭,放下碗筷,就跑到了理发店。那时店里人很多,大家都在排队。陈景润拿到的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觉得自己轮到时还要等很久,于是决定不浪费时间,走到店外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结果过于沉浸书海,完全没有听到理发员的叫号。

0 阅读:1
历史少年派

历史少年派

带你看遍中国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