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去年索要中国稀土技术不成,不仅关了中国当地的厂还转头就找上了美西方,结果因技术不行直接导致没人要,最终兜了一圈又找到了中国,真当我们好欺负? 现如今全球新能源汽车、风电、储能等产业推动稀土需求年增超15%。而在这场资源争夺战中,马来西亚本想靠自己的稀土储量分一杯羹。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马来西亚稀土储量约1610万吨,全球排名第六,听起来不少,但细看成色,主要是轻稀土,提炼难度高、附加值低,远不如中国的重稀土资源有“含金量”。 早在之前马来西亚看准了稀土价格暴涨的窗口期,尤其是氧化镨钕一度飙升至每吨120万元人民币,便打起了“自主提炼”的小算盘。 于是找上中国,想绕过正常合作程序,直接要技术。结果当然被拒。中国的稀土提炼技术,可不是随便能拿走的。 40多年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换来的是全球领先的分离工艺、99.999%的高纯度、95%的废水回收率,这不是“借得来、学得会”的小买卖。 碰了钉子之后,马来西亚政府立马换个说法,以“环保不达标”为由,关闭了中国在关丹的稀土加工厂。 讽刺的是,该厂环保标准远超欧盟,早就通过ISO认证,还采用了全封闭废液回收系统。这“环保”理由,怎么看都像是“借口”二字。 关了厂之后,马来西亚立马奔向美西方,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打算靠他们的技术搞自主提炼。 但现实狠狠打了脸。Lynas公司在马来西亚的稀土项目早就因为废水排放问题被环保团体围攻多年。 西方的提炼工艺不仅耗能巨大,每吨稀土要耗掉约500吨水,纯度还常年卡在70%-82%之间,远远达不到高端制造的需求标准。 美国这边也不见得强到哪去,他们的相关设备还停留在冷战时期,技术更新严重滞后。 五角大楼虽然承诺提供5亿美元技术援助,但是实质上连马来西亚的基础改造都解决不了。 最终,马来西亚花了钱、签了约、关了厂,结果换来的,是出口暴跌、订单流失、工厂闲置、电费欠缴。 《世界贸易组织2024年贸易统计》显示,马来西亚稀土出口从2022年的15亿美元直接跌至2023年的5亿美元,缩水超过三分之二。 不仅订单被撕毁,日本企业直接撤单,新能源汽车企业也不再采购本地稀土,整个产业链被迫中断。 眼见“去中国化”行不通,马来西亚悄悄又回过头来找中国谈合作。据《南华早报》7月初披露,中马已重启稀土合作谈判,但这次的规则变了。 中国提出三项条件,技术合作但不转让、产品纯度必须达到99.5%以上、价格在国际市场基础上打八折。 此外中方还要求,对前期关厂造成的直接损失进行赔偿,具体金额仍在谈判中。 为什么中国要设这些条件?不是小气,而是原则问题。中国不再是那个任人拿捏的稀土供应国,而是全球技术标准的制定者。 专利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在稀土分离和提炼领域的专利数量占全球七成,技术输出早已不是“谁来谁有份”,而是“合则共赢”。 马来西亚的问题,其实不是资源不够,而是高估了自己的技术能力,低估了技术积累的门槛。 他们以为摆出“资源主权”的姿态,就能让中方让步,结果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短板。资源是基础,但没有技术支撑,就是金山银山也挖不出产业链。 教训不止于此。马来西亚这场“去中国化”的操作,反而让全世界看清了一个现实,高端稀土产业不是谁想插手就能插手的。 欧盟曾提出关键原材料法案,计划到2030年实现本土提炼占比10%,但眼下对中国的依赖仍高达90%。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5年,全球稀土需求将翻倍,缺口或达40万吨。在这种背景下,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日本、韩国、德国等国早已意识到这一点,纷纷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寻求与中国的技术合作,而不是单纯的资源买卖。 再看马来西亚的财政情况,外汇储备虽有380亿美元,但要改造本国稀土产业链,仅初步技术投入就超20亿美元,根本撑不住。 而中国的合作方案,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能通过中企入股、共建产业园的方式带动本地就业,提升附加值。 合作本该是平等互利的事,中国从不排斥合理的资源合作,但拒绝被当“备胎”。马来西亚这次回头找来,中国当然不是不欢迎,但规则必须由实力说话。 信息来源: 《马来西亚总理:中国是“真正的朋友”、无需惧怕,决心与包括中国在内国家合作》——环球网
马来西亚去年索要中国稀土技术不成,不仅关了中国当地的厂还转头就找上了美西方,结果
飞绿说历史
2025-07-30 11:24:1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