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日曾多次秘密访问中国,每次都小心谨慎。2010年5月,他在中国访问期间,拒绝

吴术说史 2025-07-30 11:27:57

金正日曾多次秘密访问中国,每次都小心谨慎。2010年5月,他在中国访问期间,拒绝饮用当地水源,甚至将粪便带回朝鲜。

十多年过去,金正日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领导人之一。他的神秘在于行踪的不确定性。多年来,韩国和美国的情报机构试图通过侦察卫星、侦察机等高科技手段追踪他的具体动向,最终却毫无收获。金正日的神秘并非偶然,这与他的谨慎和背后强大的安保力量密切相关。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金日成率北方军队一度将南方李承晚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在美国仁川登陆之前)。北方军队战斗力之强,与金日成的前线指挥风格息息相关。金日成亲自前往最前线指挥,不仅振奋士气,也展现了非凡的勇气。然而,这种做法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南方军队察觉他的习惯后,曾多次派出特战分队试图刺杀金日成,但这些行动都被成功化解。 为了应对刺杀威胁,金日成决定建立一支绝对忠诚的保卫力量。这些人武艺高强,对元首忠心耿耿,并且在危急时刻不惜牺牲自己以保护国家领导人的安全。这支队伍成为了朝鲜护卫体制的第一代死士。金正日继承父亲的做法,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体系,形成了第二代护卫力量,而到了金正恩时期,这一制度发展至第三代,变得更加严密高效。 在金正恩上台后,他通过强化原护卫总局的基础,建立了更加核心的亲兵卫队——昌光保安署。这支部队不仅负责保护国家元首的安全,还专门秘密监视、掌握并逮捕可能威胁体制的高官。统计显示,金正恩执政以来,已有超过70名朝鲜高官因各种原因被处决。昌光保安署的队员选拔极为严格,从高中毕业生中筛选,家族背景需要追溯至第17代,远超普通军官的6-8代审查要求。

2010年5月初,一列特殊的专列在黎明时分缓缓驶入中国东北地区。这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第八次访问中国,也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中国之行。这趟行程从筹备到执行都显示出不同寻常的特点,处处体现着朝方对安全细节的极度重视。 专列到站后,中方早已做好了周密的接待准备。然而,朝方的特殊要求还是让接待工作变得格外复杂。金正日此行携带了数量可观的随行人员,其中包括专门的安保人员、医疗团队和生活服务人员。他们的职责不仅限于保障领导人的安全,更要确保其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都严格按照预设方案进行。 在这次访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正日对个人日常用品管理的严格要求。他拒绝使用当地提供的任何水源,所有饮用水都由专人从朝鲜运来。就连日常起居使用的水也都经过特殊处理。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个人废弃物都被严格收集,随后运回朝鲜。 访问期间,中方为金正日安排了参观考察多个南方城市的行程。在深圳特区,他实地考察了多个高科技企业和现代化工业园区。这些飞速发展的城市让他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在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方面。 为了保障这次访问的顺利进行,中朝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安保力量。所到之处,都会提前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排查。车队行进时,沿途的交通管制也格外严格。即便是在参观考察期间,随行的安保人员也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确保领导人的安全。

2013年前后,脱北者李英国出版了一本名为《金正日护卫队员》的书,详细揭秘了金正日的出行秘密。李英国曾是朝鲜护卫总局的特种兵,他的回忆以较高的可信度揭示了朝鲜护卫体系的严密性。护卫总局下设政治部、保卫部、参谋部和后方总局等多个部门,其中第一局专门负责领导人住所和办公地点的安全。 在金正日的安全体系中,护卫总局的作用尤为关键。以2004年4月的龙川火车站爆炸事件为例,这起被认为是有预谋的恐怖袭击发生前数小时,金正日的专列刚刚经过。幸而护卫总局局长李乙雪敏锐察觉“情况异常”,建议金正日改道,由天津上船绕道南浦回到平壤,而专列则按照原计划通过龙川迷惑潜在的袭击者。这种层层设防的安排凸显了护卫总局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 金正日的出行工具以专列为主,并非因经济限制,而是因火车比飞机更安全隐蔽。普里科夫斯基曾作为俄罗斯总统全权代表登上金正日的专列,目睹了这趟列车的极致防御设施。列车车厢经过特殊加固,墙壁厚度超过80厘米,足以抵御穿甲弹。车厢内部设施齐全,包括卧室、宴会厅、会议室等,既保证了出行安全,又能满足工作需要。普里科夫斯基参观后直言,这是他见过的防御设备最完善的列车。 尽管朝鲜经济困难且长期受西方制裁,但在情报领域的投入上却毫不吝啬。通过掮客或代理商,朝鲜情报部门采购了许多先进间谍器材,如全球窃听手机、微型摄像机和照相机等设备。尤其在网络战方面,朝鲜展现出超前的布局。相比传统武器的投入,网络战成本更低却效率更高。朝鲜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网络战部队”,成员从小学生开始招募,经过严格培训后进入这一体系。 据透露,这个部门的黑客人数已超过3000人。由于国内几乎没有服务器连接至国际互联网,其防御需求几乎可以忽略,但针对高度依赖网络的韩国、日本和美国,朝鲜的网络战却可能造成巨大破坏。

0 阅读:0
吴术说史

吴术说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