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当年夺得了中国大片土地,现在全部撂荒不种一棵庄稼 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摆在眼前:俄国当年拼命抢夺的中国土地,如今大片荒废。588万平方公里的失地,相当于三分之一个中国。 1858年到1864年,沙俄三次逼迫清政府签下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勘分西北界约记》,吞下中国外东北、外西北等大片土地。 仅这三次,面积就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如果再算上1911年外蒙古的脱离,中国累计失去的土地达58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现中国国土的三分之一。 这些地方并非不毛之地。外东北靠近日本海,拥有4800公里海岸线,是中国历史上通向太平洋的重要门户。 黑龙江中下游的黑土地肥沃无比,是公认的“粮仓级宝地”。可如今,这些曾被视为战略要地的土地,俄罗斯人却不愿碰一下。大片黑土地空在那儿,不种粮、不住人,甚至连个像样的基础设施都没有。 远东的现状,用一个字形容,就是“荒”。面积有620万平方公里,比中国还大,却只有不到630万人居住。平均每平方公里一个人都不到。 根据俄罗斯统计局数据,这片土地的农业用地利用率不到1%。也就是说,大部分地是闲着的。 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源不难找。苏联时期搞的是国营农场,最多时有七百多个。1990年后,这个数急剧减少,到1994年只剩下八百多个。 光是远东地区的粮食产量,从1990年的130万吨掉到2004年的26万吨,几乎归零。补贴取消,农场私有化,纸面上的土地没人愿意接手,最后只能荒着。 俄罗斯政府不是没想动过心思。2016年,他们推出“每人15亩”的赠地政策,想吸引年轻人回农村种地。 可惜反响寥寥。手续繁琐,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跟不上,谁愿意扔下城里的日子跑去冰天雪地开荒种地? 而对比之下,中国的农业模式却是另一番景象。960万平方公里,养活了14亿人,人均耕地只有1.4亩,但靠着精耕细作,土地能养千年。 传统农业讲究轮作、施肥、人工管理,近些年更是推进生态农业,减少化肥依赖,产量和质量双提升。 俄罗斯虽然国土辽阔,但人均耕地高达84亩,却还要进口粮食。苏联时期搞“石油-化学农业”,短期内高产,但把土壤养分抽干了,表土流失速度是自然生成的17倍。 可是中国农民在俄远东反而种得风生水起。2020年,仅黑龙江就有近两万中国农业工人在俄耕种百万公顷土地,单产比当地农场高出40%,俄方一开始还抵触,怕“人多地少”,可后来连普京都承认“中国人种得好”。 曾经的对抗,如今开始变成合作。2004年到2025年,俄罗斯陆续向中国归还了四块领土,总面积379.7平方公里。 包括黑瞎子岛西半部、珲春地块等。尤其是黑瞎子岛,采用创新的“主权治权分离”模式,俄方保留哨所,中方主导土地使用和生态监测,实现了各退一步、共同管理。 经济联系也逐步加深。1991年中俄贸易额只有二十亿美元,到了2024年已经突破2400亿,增长了整整120倍。 吉林省甚至因为俄方开放图们江出海口,重新获得了日本海通道。黑瞎子岛更是打造成跨境旅游区,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 从边界对峙到合作开发,中俄边境的故事变了味。过去4300公里的边界线是军事屏障,如今成了经济走廊。满洲里口岸的中欧班列日均开行300列,成为亚欧物流的重要枢纽。 这背后透露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地不在多,在于能不能用。俄罗斯当年抢地,是为了扩张版图,争夺出海口。 可如今,地是他们的,却成了负担。没有人力、没有制度支撑、没有可持续的农业体系,再好的地也只能撂荒。 中国靠着精细化管理和农业技术,把人均不到1.5亩的耕地用到了极致。俄罗斯人均80多亩耕地,却连口粮都要靠进口。这不是土地的问题,而是治理的能力问题。 失而复得的土地不多,但合作的空间在变大。随着中俄边境关系趋稳,资源共享、合作开发已成趋势。 2025年,珲春又有一块4.7平方公里的土地移交完成,象征意义不小。主权归属清晰,使用权灵活,中俄之间探索出一条“主权与发展并行”的新路径。 信息来源: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百度百科
好消息!最近这几天又有好几位被邀请去喝免费茶时间终会揭开真相:那些藏不住的瓜,
【10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