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拿下台湾省!”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洪光曾表示,一旦台海爆发战争,可采用6种

飞绿说历史 2025-07-30 17:24:17

“3天拿下台湾省!”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洪光曾表示,一旦台海爆发战争,可采用6种作战方式,每24小时完成一项任务,顺利的话72小时内即可解放台湾。   “打不打”是战略,“怎么打”才是底气。王洪光的“三天控台”构想不是拍脑袋的豪言,而是一种体系化、可操作的作战设计。   作为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他的身份意味着这一说法并非坊间猜测,而是具备一定“内参”价值。   72小时,从字面看像是压缩时间线,实质上是对传统岛屿防御体系的一种降维打击。   现代战争已不是钢铁碰撞的时代,而是信息主导、节奏制胜的对抗。王洪光提到的“六种作战方式”,说白了就是将解放军现有的“打赢体系”打包拆解成六个并行模块,每24小时完成一个目标,三天封控全岛。   如果说这套战法像是一场接力赛,那每一棒的配合精度,将决定整个战局的走向。   第一棒是情报与打击的闭环。打仗不是靠蛮力,而是靠眼睛和大脑。类似花莲佳山这类地下化的台军基地,早被卫星侦察锁定。   依靠北斗系统定位,再配合火箭军的钻地弹,目标不是摧毁地表,而是让指挥系统“失明”。   2025年“海峡雷霆”演习中,东风-26对移动靶标的打击时间压缩到分钟级,这种速度感,才是三日打完的基础。   第二棒是电磁与网络空间的主导。瘫痪不是毁灭,而是让你“听不见、看不清、指不上”。   台军的C4ISR系统一旦被电子战干扰,整条指挥链条就成了摆设。2023年环岛军演中,无人机蜂群配合电磁压制,已经让台湾雷达系统频频报警,系统超负荷。   第三棒是登陆方式的非对称。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滩头冲锋,而是立体化、模块化进攻。   075型两栖攻击舰搭载直-20直升机,直接插入台岛西岸防线空隙,快速建立桥头堡。同时,山东舰编队沿巴士海峡机动,构建拒止区,切断外援可能。   第四棒是心理与法律的双重战场。战争不仅打在战场上,还打在认知里。解放军无人机可在关键区域投放传单、播放广播,直击士气软肋。   2025年东部战区的人道主义演练模块,就尝试过“广播战”,用闽南语直接对话前线士兵。   同时,《反分裂国家法》可启动法理程序,将“台独”定性为非法政权,从根上削弱抵抗的合法性。这不是虚张声势,而是让对方在心理上先认输。   第五棒是社会秩序的接管。在作战计划中,战后治理从来不是“打完再说”,而是同步推进。   如何保护台积电这类关键设施?如何组建临时行政机构?这些都不是战术问题,而是战略延伸。毕竟,一个无主之地只会制造混乱,而秩序才是胜利的终点。   第六棒是对外干预的阻断。美日是否会插手,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悬念。但就目前态势来看,美军如果想介入,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调兵。   从关岛、横须贺调动部队,路径全在东风-26的射程内。而且,美国对乌克兰的军援延迟就超过215亿美元,台海若封锁,补给难度只会更大。   王洪光设计的“3天窗口”,本质上就是堵住外部干预的时间差。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台军自身的防御体系是否能撑过第一道冲击。   从指挥系统抗毁性,到地下基地的防爆能力,再到社会运转的韧性,每一项都存在短板。   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度也极高,42.7%的贸易顺差来自大陆,半导体出口中有83%经福建口岸,一旦封锁,社会秩序将受到巨大冲击。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陆并未急于出手。与其打一场高成本的城市攻坚战,不如“温水煮青蛙”。   经济制裁、战机常态巡航、外交孤立,这些组合拳的效果不亚于军事打击。正如王洪光所说:“真正的胜利,是让战争停在推演桌上。”   这场“三天控台”的设想,不是挑衅,而是一种威慑。它是告诉外界:如果非打不可,我们有能力快速结束战斗。   而不是让战争拖成消耗战,更不是让民众成为炮灰。在高度信息化、高度联动的现代战争中,速度决定生死,体系决定胜负。   王洪光的这套构想,不是纸上谈兵。它背后是解放军近年来不断演练、不断升级的实战能力。   重要的是,它传递出一个信号,台海问题的解决,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何时、怎么做”的问题。   信息来源: 《解放军用闽南语喊话台湾同胞:“祝你们和你们的家人元宵节快乐!”》——极目新闻

0 阅读:0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