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这个王朝更迭的时代,每一个决定都会造成致关重要的后果,所以每一个决定都

浩然说文史 2025-07-30 21:39:22

在明末清初这个王朝更迭的时代,每一个决定都会造成致关重要的后果,所以每一个决定都需要深思熟虑,相比之下,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就要显得冲动许多,但能成为封疆大吏的吴三桂,会是这样冲动的人吗? 崇祯十七年,也即大顺永昌元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入了北京,李自成麾下将领刘宗敏听说了陈圆圆的美名,将她掳掠过去,当时本欲投降大顺的吴三桂听闻这件事,大怒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放弃了投降李自成的想法,选择引清兵入关,葬送大顺这个短暂的政权。 但吴三桂降清当真是为了陈圆圆吗?倒也未必,虽然《明史》《平寇志》都认同这一点,但张怡的《谀闻续笔》和程源的《孤臣纪哭》中也有提到,大顺农民军拷略的不仅是陈圆圆,还有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吴三桂冲冠一怒,虽然是为了陈圆圆,但未尝没有一部分是为了他爹。 而且吴三桂这个人,无论是在明人还是清人中,风评都不算太好,明人对他叛明降清简直恨得咬牙切齿,而清人也因为吴三桂后来叛乱一事,不大能看得上这个人,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一事广为流传,其目的实则是为了贬低吴三桂的品行和决策能力。 在封建时代,又是个乱世,一个女子的分量本来没那么重,至少没有重要到能够左右一场战争胜负的地步,吴三桂选择引清军入关,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有别于历代开国的封建王朝,大顺王朝本身是农民起义政权,和吴三桂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并不相同,哪怕吴三桂向李自成投降,等待他们的,也只会是分道扬镳的结局,陈圆圆的存在,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 参考资料 刘凤云:《一次决定历史命运的抉择──论吴三桂降清》,《清史研究》

0 阅读:0
浩然说文史

浩然说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