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冀东300名八路军被鬼子包围,一名老者从驴背上跳下来,手拿一把“英七七”步枪,三步并作两步找到制高点,伏身射击,第一枪打死鬼子指挥官,第二枪打死鬼子拿旗手,第三枪把两名排一起的鬼子击毙…… 1943年的冀东,在盘龙山一带。那时候的冀东是什么地方?鬼子为了彻底消灭咱们的抗日力量,搞了个惨无人道的“无人区”政策。烧光、杀光、抢光,那都是家常便饭。环境恶劣到你无法想象。 咱们的八路军冀东军区第十三团,三百多号人,就被上千名日伪军死死地围在了一个叫“杨家厂”的小村子里。你想想那场面,兵力好几倍于我,装备更是碾压。八路军这边,弹药快打光了,粮食也见底了,突围几次都没成功。说白了,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就在大家觉得快顶不住的时候,转机来了。这个转机,不是什么援军,也不是什么新式武器,而是一个人,一个跟着部队行动的向导,一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老猎户。 他叫李玉。 这老先生,五十多岁,平时沉默寡言,就赶着一头小毛驴跟在队伍后面。当团领导都急得火上房的时候,李玉找到了团长,就说了一句话:“把那支‘大抬杆’给我,我试试。” 他说的“大抬杆”,就是当时部队里为数不多的好枪——英七七步枪。 拿到枪,李玉没半句废话。他观察了一下地形,就像一头老狼,悄无声息地摸到了村边一个不起眼的土坎上。那里是个制高点,正好能俯瞰鬼子的指挥部。 接下来的事,就是标题里说的了。 第一枪,枪声清脆,对面那个拿着望远镜、挥舞着指挥刀哇哇乱叫的鬼子指挥官,一头栽倒。整个日军的进攻节奏,瞬间乱了。 第二枪,鬼子队伍里那个扛着太阳旗的旗手,应声倒地。那面旗,是鬼子的精神支柱,旗倒了,人心就散了。 第三枪,更绝。鬼子有两个机枪手,位置很刁钻,对八路军的阵地威胁巨大。李玉瞅准一个机会,两个鬼子的脑袋正好重叠在一条线上。他果断开火,一发子C弹,穿了“糖葫芦”。 就这三枪,整个战场安静了几秒钟。然后,就是日军阵地的彻底混乱。指挥官没了,旗手没了,火力点也被敲掉了。咱们的八路军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鼓作气,硬是撕开了一道口子,成功突围。 看到这儿,可能有的朋友会说,这也太神了,一个老猎户,比专业军人还厉害? 嘿,这你就不懂了。这背后,藏着大学问。 首先,说说李玉这个人。他是猎户,一辈子都在山里跟野兽打交道。啥叫猎户?耐心、观察力、对地形的理解,那都是刻在骨子里的。什么时候该潜伏,什么时候该出手,打猎的目标哪个是“头狼”,他比谁都清楚。打鬼子指挥官,就跟打狼群里的头狼一个道理,这叫擒贼先擒王。这种来自民间的生存智慧,在战场上,就是最顶级的战术素养。 其次,说说他手里的家伙——“英七七”步枪。这枪的学名叫“Pattern 1914 Enfield”,简称P14。一战时英国人设计的,后来大量卖到中国。这枪有几个特点:一是准,有效射程远;二是用的是7.7毫米子C弹,威力大;三是它有一个“觇孔式”瞄准具,比当时普通步枪的“V形”瞄准具好用多了,更适合精确射击。 一个顶级的猎手,配上一把顶级的步枪,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在最关键的位置。这哪里是神话?这分明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凑到一起的必然结果。李玉的三枪,打掉的是鬼子的指挥中枢和士气,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一次完美的“点穴式打击”。 时间一晃80多年,到了2025年的今天,我们再看这场战斗,感触就更深了。 李玉老爷子当年凭着一把老式步枪,创造了奇迹。他面对的,是装备、人数都占绝对优势的敌人。他赢,靠的是一种**“不对称优势”**——用自己最强的点,去攻击敌人最弱的环。 这种思想,到今天,一点都不过时,反而被我们玩得更溜了。 你想想,咱们现在的军队建设,是不是也处处体现着这种“点穴”的智慧? 就拿狙击来说吧。咱们现在有了世界一流的狙击步枪,比如QBU-201大口径狙击步枪,有效射程、精度、信息化程度,早就不是“英七七”能比的了。我们的狙击手,训练更科学,装备更精良。 但光有枪还不够。咱们还玩起了“新花样”。 你看看这几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那些无人机,有小到能揣在口袋里的侦察无人机,也有能挂载精确制导武器的“察打一体”无人机。这些东西,不就是新时代的“李玉”吗?它们能飞到敌人后方,悄无声息地进行侦察,锁定高价值目标,然后一击致命。 这套逻辑,和李玉当年的三枪,内核是一模一样的:在复杂的战场上,找到那个能“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关键节点,然后用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把它干掉。 前段时间,看新闻里报道我军的合成旅演习。红方处于劣势,蓝方攻势凶猛。红方怎么破局的?不是硬碰硬,而是派出一支特战小队,利用无人机和信息化装备,渗透到蓝方指挥部纵深,直接“斩首”了蓝方指挥员。整个演习的局势,瞬间逆转。 你品品,这战术,是不是跟80多年前盘龙山上的李玉,隔空来了一次“致敬”?
1943年,冀东300名八路军被鬼子包围,一名老者从驴背上跳下来,手拿一把“英七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7-30 22:48: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