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9日,毛主席在山东视察,与长征时做过警卫员的陈昌奉上校亲切交谈。他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7-30 23:15:41

1958年8月9日,毛主席在山东视察,与长征时做过警卫员的陈昌奉上校亲切交谈。他当时担任潍坊军分区司令员,于1964年晋升为大校军衔,担任过江西省委常委、书记。 江西宁都,一个在地图上并不起眼的小县,却出了许多红军老兵。 1915年陈昌奉就出生在那儿,他家境贫寒,小时候常年帮家里放牛、打柴,打小就挨惯了日子。 1929年,红军队伍打进宁都,14岁的他瞒着家人报了名,当了兵。 他年纪小,没枪没职务,就跟在队伍后面递茶送水。 谁也没想到,他后来会成为毛主席身边最早的一批警卫员。 1930年,毛主席在江西指挥红一方面军反“围剿”时,身边缺个年轻机灵、能打杂又值得信任的人。政委周以栗看中了陈昌奉,说他聪明、胆大,不怕吃苦,就把他送到了毛主席身边。 从那天起,年仅15岁的陈昌奉成了毛主席的“红小鬼”,随行生活照料、传达命令、跑腿办事,全包了。 陈昌奉跟着毛主席参加了从第一次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全过程。 战火中,毛主席经常通宵工作,批电报、写指示,陈昌奉就在一边趴着睡。 等主席忙完,拍拍他叫他起来,两人换个位置,他再躺下。毛主席抽空会教他认字、讲些做人的事理。 后来长征开始,他照样陪着毛主席翻雪山、过草地。 一次行军,他脚起了血泡,实在走不动了,毛主席从自己干粮袋里拿出一颗糖递给他,说:“小陈,再忍一下,前面有水。” 1937年,长征结束,红军到了陕北。 陈昌奉已经22岁了,组织上希望他能去担点独立的工作。 毛主席点头,说小陈吃过苦,是块材料。很快他被调去当了公安处训练班的主任,又转任延安公安局分局长。 这一走,他就离开了毛主席身边。 他从公安干警干到公安干校干部,再到山东济南公安六分局局长,后来担任潍坊军分区副司令,再到江西省军区司令,直到江西省委书记。 这一路的履历,真不是靠关系提拔出来的。 他没上过正规军校,不会洋文,也不擅长官场话语。就是凭着实打实的战场磨炼和毛主席教下的“做事凭良心、做人靠担当”,一步步干上来的。 1955年,他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大校。 当时军内有人说,他不够学历、缺理论,不该晋衔。 但老干部都知道,这个“红小鬼”是跟毛主席睡过草地、扛过枪、走过长征的人,吃的是战争的饭、打的是血的仗。谁敢小看他? 长征途中有件小事,陈昌奉一直放在心里。 那年队伍到了云南柯渡坝丹桂村,借住在一户大户人家。 他和毛主席住在一间屋子里,晚上他帮着收拾行李,忽然看到桌子上有个小闹钟。 那个年代,钟表是稀罕物。 陈昌奉心里想,有了这个闹钟,以后行军时就不会误时了,也算是“捡点方便”。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部队就开拔。 他偷偷把钟放进了干粮袋里,以为不会有人发现。 走到半路,毛主席忽然听见袋子里“滴答滴答”响,就问他:“小陈,这是什么?”他支支吾吾地说是路上捡的。 毛主席一听脸沉了,说:“捡?你看清楚是谁家的?”一番追问之下,真相全露。 毛主席当即下令:“原地不走,把钟送回去。”可当时后面有追兵,来不及返回,身边的干部便劝:“算了吧,小事一桩。”毛主席皱了眉,最后说:“那就寄放在老乡家里,写张字条,让他们交还主人。” 事后,他把陈昌奉叫到一边,没有大声训斥,只说了一句话:“做事不能心虚。” 这件小事,对陈昌奉打击不小。 他觉得自己丢了脸,也愧对毛主席的信任。回到驻地,他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差点掉眼泪。 后来他说,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以后不管多小的事,都要光明正大。 从那以后,他再没犯过类似的错。 陈昌奉离开毛主席身边之后,再见面已经是1958年。 那年毛主席南下视察,到山东济南军区驻地,途中停在潍坊。警卫员在门口报:“潍坊军分区副司令陈昌奉前来汇报。”毛主席一听,乐了:“是小陈?进来,快进来。” 两人一见面,毛主席上下打量他说:“哟,官不小嘛!”陈昌奉当场笑着敬礼,说:“主席,都是您教的。”毛主席拉他坐下,单独谈了半个小时。 这次见面对陈昌奉来说意义重大。 他说自己本以为毛主席早已不记得当年的“红小鬼”,没想到连他老家的村名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毛主席问起他家的情况,说:“那时候我们常在你村子边的稻草棚里躲夜巡,还记得那口老井。” 从潍坊一别之后,两人再无机会相见。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当天夜里,陈昌奉在家设了灵堂。 他披麻戴孝,跪了整整一夜。身边人劝他休息,他摇摇头说:“我跟他走过泥泞雪地,吃过一锅饭,扛过一条命。现在他走了,我不送一送,睡不下去。” 送别之后,陈昌奉没再多谈毛主席。 他很少讲往事,也不摆老资格。但每逢纪念日,他会独自坐在屋里翻那张合影。 有次江西老战友聚会,大家起哄让他讲讲“主席当年有没有批评过你”,他苦笑一下:“批评?骂过,训过,但那是我最受用的东西。” 1986年冬,陈昌奉因病去世,享年71岁。 他走得很安静,临终前只说了一句话:“我要是还有机会见主席一面,就好了。”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