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成天抱怨前三十年穷,谴责前三十年吃不饱、穿不暖的人,请摸着良心看完这篇文章吧! 总有人拿前三十年的苦日子说事,说自己小时候肚子吃不饱、衣服穿不暖,粮票油票一张张,想吃口肉还得看过年,家里连电灯都要攒着点几小时,说来说去一句话:“那三十年有什么好说的?全是苦。” 可真要说起那个年代,若只盯着“苦”字讲道理,多少是有点对不住那时候那些人。 那时候的苦,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也不是哪个人喜欢折腾才搞出来的,而是中国这个国家站起来之后,想要往前走,必须吞下去的骨头,绕不过去的坎。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说“一穷二白”一点不夸张。 全国大概九成人在种地,机器没几台,钢铁年产才十几万吨,连一颗螺丝都靠手工锉。 电呢,有些县城只有晚上亮一会儿,工厂设备大多是残旧的,技术工人稀缺得不得了。 读书的就更别提了,有数据显示,全国文盲率超过80%,有的地方甚至九成以上的人不识字。 不是夸张,而是实情。 想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国家,说白了,只能靠“打基础”这仨字。什么叫打基础?就是哪怕你今天什么都没有,也要一点一点铺路搭桥,从土坯里攒砖头,从砖头里垒高楼。 不打基础,后头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腾飞,全是空话。 有人总爱举例子,说日本战后也是废墟,怎么人家恢复得快?这话乍听有理,其实真比不起来。 日本早在一战时期就完成了工业化,是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 虽然二战中炸得狠,但基础在、工人有、教育系统完整,修复起来是“修复”,不是“新造”。 再说了,人家还有美国扶着,朝鲜战争一开打,美国大量军需订单都扔给了日本,那种国家级输血,中国从来没享受过。 中国这边是什么情况?靠的是自己一步一脚印地挺。 从五十年代开始搞工业建设,苏联帮忙援建了“156项工程”,那是第一批真正像样的工厂,大到钢铁、电力、机械,小到仪器仪表、通信设备,样样得从零学起。 拿到的技术资料是俄文的,翻译靠人工一点点啃,工程图纸看不懂就边学边画。 有些年轻人白天干活,晚上点着煤油灯看技术手册,那种状态,谁看了都说一声“拼”。 重工业刚起步没几年,抗美援朝爆发,全国开始集中力量支援前线。 那几年,很多工厂工人两班倒、三班倒,设备嗡嗡响个不停。人饿着肚子干活是常态,有时候下夜班连热水都没得喝,但没人抱怨。 不是他们不怕苦,是知道这事不能不干,不干就永远翻不了身。 到了六七十年代,中国已经搭建起一个基本工业体系。 这期间出了不少事,有坎坷,有折腾,但不管怎么说,国家底子开始厚起来了。 比如大庆油田的开发,最冷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井架上全是冰碴,工人住在地窝子里,用煤油炉取暖,干一天活脸都冻麻了。 但他们干得热火朝天,有人说“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这不是喊口号,是一句句从现场喊出来的话。就是靠着这样的劲头,中国实现了石油自给。 再比如“两弹一星”,那些搞原子弹、氢弹、卫星的科学家,很多是从海外回来的,也有的从头学起。 他们住在戈壁滩、住在洞窟里,条件简陋得让人发笑。 有一次核试验推迟,有技术员饿得蹲地上喘气,还咬牙说:“实验不成功,饭也吃不下。”这些人没拿高薪,也没盼名利,他们知道中国需要这个东西,别国不愿给,那就自己造。 有人问,为什么要花那么大代价去搞这些“重东西”? 不如早点发展轻工业、民生产品,让大家早点吃饱穿暖。 这话听起来体贴,但真不现实。 那时候西方国家对中国严密封锁,不卖机器、不卖技术、不卖零件,想做一个小型发电机都没得买。 你要发展轻工业、要搞出口,你得先有机器、有材料、有能干活的人手。 重工业搞不起来,轻工业根本没支撑。 而且,那时候不是中国不想开放,而是没人愿意和你打交道。 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世界才对中国打开了一条缝。 中国立刻抓住机会,在1973年启动了“四三方案”,也就是花43亿美元从西方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 这笔钱当时几乎是砸锅卖铁换来的,汇率极差、通胀压力大,但国家硬是咬牙干了。 引进的不只是机器,还有配套的设计图纸、工程方案和技术标准,直接拉高了整个工业门槛。 如果没有这些积累,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不是说喊几句“市场经济”,外资就会冲进来投资;不是说想办厂子,设备和人才就从天上掉下来。 那都是在前头几十年修路铺轨之后,火车才能顺利开起来的。 有人爱说“要是早改革几年多好”,可真要早改了,没基础,没人愿意搭理你。 外资来了也只是淘点资源,不会在这边设厂搞产业链,更不会留下技术。 改革不是魔法,是一场技术、制度和国际关系共同推动的变革,它需要一个“准备好了”的国度,而不是一个“什么都缺”的地方。 回头看,那些年虽然苦,但苦得有价值。 有时候国家的崛起不像写小说,有起承转合、人物反转,有时候就是一群人窝在风里、土里、铁锈味里,一年年熬过去,没什么热血剧情,但留下了成吨的基础设施和无数人的青春。
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国企改革,导致几千万工人失业,其中有一个让几千万下岗工人最不认
【83评论】【9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