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慈禧身边的小太监寇连材因得罪了慈禧,被判处死刑。在菜市口刑场,只见他

历史奇话站 2025-07-31 00:09:50

1896年,慈禧身边的小太监寇连材因得罪了慈禧,被判处死刑。在菜市口刑场,只见他面色平静地整整衣领,对着皇宫拜了9拜,又向家乡的方向叩了3个响头,然后大声说道:“如此足矣千古了!” 一个小太监怎么敢得罪慈禧,又是因为什么得罪慈禧的呢? 寇连材,原名寇成元,1868年出生于直隶昌平州南七家庄,父亲寇士通是个喜欢打抱不平的侠义之人,受父亲的影响,寇连材也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寇连材小时候家庭条件不错,他读过很多书籍。他了解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非常愤恨,经常与朋友说自己一定要为朝廷效力。但是后来他考了两次县试都没有考中。 寇连材绝望了,不再考了,在家安心种地。 后来在家人的安排下,15岁的寇连材与邻村的姑娘结了婚。婚后两人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那个时候,寇连材这样的条件,一家人的生活必定是其乐融融的。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寇连材一家人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就被突如其来的官司打乱了。 父亲寇士通因为一个穷朋友的事情和大地主打了官司,结果输了官司,还被迫把家产和田地赔给了人家,最终寇士通抑郁而死。 面对家破人亡的局面,寇连材痛定思痛,他只好去皇宫里当太监,这样他就有机会接近接近皇帝,有机会为父亲报仇。 寇连材是个狠人,他自己动手净了身,下定决心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后来在同乡太监的帮助下,寇连材顺利进宫,做了一名梳头太监。 寇连材长得眉清目秀,很有眼力界,不久就引起了慈禧的注意,慈禧对他很是满意。在得知寇连材能说会道还会算时,就让他做了自己房里的会计。 寇连材是个聪明人,又读过书,在宫里,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没过多久,他就成了慈禧的就心腹,还戴上了首领太监才能享受的七品顶戴。 寇连材是慈禧的心腹,他曾经有报效国家之心,当他亲眼目睹慈禧对光绪的态度,慈禧处理朝政的种种做法时,寇连材心里五味杂陈,他就忍不住劝谏慈禧,不过这个时候的慈禧只是认为寇连材年轻不懂事,没有和他一般见识。 维新运动之后,慈禧把寇连材调到了光绪身边,美其名曰是去服侍他,其实就是监视,以便寇连材随时向他报告光绪的动向。 从寇连材能劝谏号劝谏慈禧就知道,他不是一个唯慈禧马首是瞻的人,不想其他太监只会拍慈禧马屁的人,他是有自己想法的,他内心是有判断能力的。 前文也说过,寇连材从小就读了很多书,是个文化人,所以文化人与文化人交流都不是问题,和光绪相处一段时间后,寇连材觉得他并不像慈禧眼中的那么不堪,他是一个忧国忧民勤政为民的皇帝,只是慈禧一直把持朝政,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所以,寇连材表面上是监视光绪,实际上 他并没有把密信传给慈禧,反而是把慈禧的人事安排告诉给光绪。 起初,光绪对寇连材还怀有戒备之心,通过交流他发现寇连材有胆有识,胸怀大志,根本不是一般的太监,他开始器重寇连材,让他给维新派传书递简等任务。 随着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寇连材很是心痛,他整天想着如何劝谏慈禧。 起初,他哭着劝谏,意思是国家都到了这个田地了,老佛爷怎能只顾自己快乐,不顾国家安危。慈禧以为他疯了,把他赶了出去,还把他臭骂了一顿。 寇连材见劝谏不成,就请假回家与亲人告别,还把他记录宫中逸事的小本子交给家人管理。 在家时候,他又写了《上太后书》,哥哥看了之后吓得赶紧给他烧了。让他不要与太后对着干,但是寇连材不听,他说自己进宫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之后他又重新写了一份《上太后书》。 回到宫里,寇连材把奏折交给了慈禧,但是慈禧看完后觉得可笑,直接扔了。她身边的红人太监从来没有一个人敢对她这样,如今一个小小的寇连材竟然敢劝自己了,真是岂有此理。 慈禧觉得寇连材一定是受人指使的,要不然他不敢这么干。 其实这还真是寇连材一人所为,他承认这份劝谏书完全是自己所写。 慈禧想起上面的错别字连篇,内容不伦不类,甚至还有笑点,她慢慢也觉得这就是寇连材一人写的。 就此,慈禧本来打算放过寇连材的。 没想到,李莲英的一句话直接把寇连材送上了死路。 李莲英说寇连材和文廷式关系比较好,他是光绪极力提携的侍读学士,曾经参加联名上书,对太后的奢侈行为提出过激烈的批评。 慈禧本来就对文廷式怀恨在心,如今有了李莲英的添油加醋,那么寇连材必死无疑。 十多天后,寇连材被押赴刑场。临刑时,寇连材神色不变,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然后望着皇宫的方向连拜了九拜,又向家乡的方向磕了3个头,回头对刽子手说:“如此足以千古了。” 寇连材死后,光绪哭了好几天,一连好几天都没有吃饭。 寇连材作为一名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太监,不惜以死报效国家,他是敢于直言的勇士,他的民族大义为后世许多人所敬仰。 梁启超曾为他作传,赞其“如诸宦者,亦可随六君子而千古矣”。

0 阅读:0
历史奇话站

历史奇话站

奇话连篇,趣谈历史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