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寿之母”今年元旦离世,1902年出生的林蛇母,共有100多名儿孙,可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她居然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坏习惯”,这么多年基本就没断过! 参考资料:福建最长寿老人今日出殡 膝下子孙100多人 村干部:老人100岁还能自理. 九派新闻.2025-01-03《福建龙海市溪北村,一位跨越三个世纪的老人安详离世。》 123岁的林蛇母,这位见证了从清朝末年到21世纪中国巨变的世纪老人,用她漫长而坚韧的一生,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1902年林蛇母出生于福建龙海一个贫苦的农家。 那一年正值清朝光绪二十八年,中国还处在封建帝制的末期。她的出生地溪北村,是一个隐藏在闽南群山中的小村落,交通闭塞,生活艰苦。 林蛇母的童年是在动荡与艰辛中度过的。五岁那年,她的生母因病去世,父亲很快续弦。继母对她并不友善,小小年纪就要承担繁重的家务。 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先到村口的水井打水,然后劈柴生火,照顾年幼的弟妹。七岁开始,她就要跟着大人下地干活,插秧、除草、收割,样样都要做。 "那时候家里穷,我们姐妹几个经常共穿一条裤子。"林蛇母晚年回忆道,"谁要出门谁就穿,其他人就在家裹着破被子。" 最让她难忘的是冬天去溪边洗衣服,双手冻得通红开裂,还要忍着刺痛继续干活。 20岁那年按照父母之命,林蛇母嫁给了邻村一位姓黄的农夫。婚后的生活并没有变得轻松。 丈夫家同样贫穷,三间土坯房,几亩薄田,就是全部家当。她先后生下七个孩子,常常为一家人的温饱发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林蛇母35岁。战火虽然没有直接烧到闽南山区,但物价飞涨,日子更加艰难。 她记得最困难的一年,全家只能靠红薯和野菜度日。为了让孩子吃上一口米饭,她经常自己饿着肚子干活。 "母亲总是最后一个吃饭,把好的都留给我们。"林蛇母的大女儿回忆说,"有时候我们吃完,她就用剩下的汤水泡点剩饭凑合。" 新中国成立后,林蛇母一家的生活逐渐好转。 1972年,70岁的林蛇母失去了相伴五十年的丈夫。更让她痛心的是,两个儿子相继因病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几乎将她击垮。 "那段时间,母亲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发呆。"小儿子黄春风回忆说,"但她从不在我们面前流泪,总是说'活着的人要好好活'。" 让人惊叹的是,这位历经磨难的老人,不仅活到了123岁高龄,而且直到102岁摔倒前,一直坚持生活自理。她每天自己洗衣做饭,打扫房间,甚至还能穿针引线缝补衣服。 林蛇母的长寿秘诀令人深思。她的日常生活简单而有规律: 清晨5点起床,先喝一杯温水,然后在院子里慢慢走动。早餐是一碗稀饭配点咸菜,偶尔加个鸡蛋。 上午做些轻便的家务,午饭后必定小憩半小时。下午喜欢坐在门廊下晒太阳,和邻居聊聊天。晚餐简单清淡,通常是一碗面条或粥,晚上8点准时入睡。 在饮食方面,她坚持"三不"原则:不过饱、不挑食、不贪嘴。村里有人送来好吃的,她总是分给儿孙,自己只尝一点点。最爱吃的是当地当季的蔬菜,很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母亲从不刻意养生,但她懂得适可而止。"黄春风说,"再好吃的东西,她也只吃七分饱。" 林蛇母的长寿,更得益于她豁达乐观的性格。村里人都说,从没见她跟谁红过脸。遇到不公平的事,她总是说"吃亏是福"。家里遇到困难,她安慰子女"船到桥头自然直"。 "奶奶常说,人生就像天气,有晴有雨才正常。"孙女黄美华回忆道,"她教导我们不要为小事烦恼,也不要与人结怨。" 这种豁达的心态,让林蛇母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也能保持平和的心境,这或许是她长寿最重要的秘诀。 改革开放后,林蛇母的儿孙们陆续走出山村,有的进城工作,有的经商致富。家族开枝散叶,到她百岁高龄时,已经是六世同堂,直系子孙超过百人。 每年春节,是老人最开心的时刻。儿孙们从各地赶回老家团聚,五六十口人挤满老宅,热闹非凡。林蛇母总是坐在堂屋正中的太师椅上,接受晚辈们的拜年祝福,给孩子们发红包。 "太奶奶的红包虽然钱不多,但我们都抢着要。"曾孙黄志强说,"因为拿了她的红包,就觉得这一年都会平安顺利。" 2024年冬天,123岁的林蛇母身体开始衰弱。但她神志一直清醒,每天还能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着重孙辈在院子里玩耍。 元旦那天,全家人聚在一起为她庆祝。老人特意换上新做的棉袄,戴上儿孙们送的金戒指,精神看起来特别好。谁也没想到,这会是最后一个团圆日。 1月3日凌晨,林蛇母在睡梦中安详离世。按照当地习俗,家人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出殡那天,百余位子孙披麻戴孝,送葬的队伍绵延数百米。许多村民自发前来送别这位世纪老人。
“中国长寿之母”今年元旦离世,1902年出生的林蛇母,共有100多名儿孙,可让人
史面的楚歌
2025-07-31 07:17: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