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身在大西北的杨勇上将得知消息:“几位首长的夫人面临困难,处处受制。”当即,他不顾工作人员劝说,给几位大姐打去电话,邀请:“大姐们,我们这里风景秀丽,来游览一下吧。”
杨勇将军以智勇双全、百战百胜的形象被载入史册,其刚毅和耿直的品格深得毛泽东的欣赏,多次受到表扬。他一生南征北战,身上五处伤痕是他“勇”字精神的最好见证。 1913年9月29日,杨勇出生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与胡耀邦是表兄弟。初名杨世峻,参加革命后,他认为这个名字过于文雅,不足以体现英武之气,于是改名为杨勇。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战将,杨勇却从不自恃功劳,总是以谦逊和严于律己的态度对待工作,经常引用彭德怀的话勉励自己:“成绩多想别人的贡献,问题多找自己的责任。”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已歼灭敌军23万余人,其中美军占10万。这一战绩迫使美国为首的多国政府寻求通过谈判结束战争。 1953年初,谈判即将达成协议,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却蓄意破坏协议,扣留大批被俘人员,还扬言要对鸭绿江进行军事进攻,引发世界公愤。毛泽东决定采取行动,严惩李承晚集团以推动停战。 在点将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想到了“三杨”——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前两人因各种原因已提前赴朝,而杨勇则因职务关系尚未成行。1953年5月,毛泽东签署新任命,调杨勇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接到命令后,杨勇迅速赶赴朝鲜,成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和李承晚关注的焦点。 金城战役爆发后,杨勇的指挥能力再次成为全球目光的焦点。他的战略部署和精准指挥不仅成功打击了敌军,更为朝鲜战争的停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5年的西北,秋风萧瑟。兰州军区司令员杨勇上将的办公室里,一通电话打破了午后的宁静。电话那头,是一位老战友带来的消息:几位首长的夫人正面临困境,处处受制。放下电话,杨勇的眉头紧锁。 办公室外,秘书和工作人员得知杨司令要邀请这些首长夫人来西北游玩时,都流露出担忧的神色。他们都清楚,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样的邀请可能会给杨司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杨勇毫不犹豫地拿起了电话,向几位老大姐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邀请,更是对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的一份责任。 这样的担当,在杨勇的军旅生涯中并非第一次。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58年,当时作为志愿军司令员的杨勇刚刚率部凯旋,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司令员。在担任这一重要职务期间,他得知几位首长家中子女众多,家庭生活困难,粮食不足。 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即便是高级将领的家庭也未能幸免于难。杨勇二话不说,立即联系军区后勤部门,安排将数百斤大米送到这些首长家中。这一举动很快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有人借此生事,将这件事情上报。 随后,调查组来到北京军区,对这起"送米事件"展开调查。面对调查,杨勇的态度可谓光明磊落。他向调查组表示,作为部下,看到首长家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袖手旁观。经过调查,真相大白:这些大米的费用全部出自杨勇的个人工资。这一结果,不仅平息了风波,更展现了杨勇将军为人正直、重情重义的品格。
1937年的平型关大战,是杨勇与日军的首次较量,也是他军旅生涯中最残酷的一次战斗。面对日军板垣师团21旅团的疯狂抵抗,杨勇与李天佑率领的686团协同作战,最终歼敌千余人,击毁军车百余辆,缴获大批军用品,彻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战斗结束后,杨勇因负伤在医院疗养,师领导决定将缴获的日军军毯分发给伤员。杨勇分得的一块军毯伴随了他15年,直到抗美援朝时,他将这块毯子赠予灵丘籍士兵武锦,后来被捐赠给平型关纪念馆。 杨勇与胡耀邦的兄弟情谊亦为人津津乐道。1935年长征途中,胡耀邦带病坚持宣传工作,不幸右臂负伤,因医疗条件差导致感染,身体虚弱至难以行走。杨勇为表弟送来了药品和干粮,甚至将自己的马让给他骑乘。兄弟二人在长征到达陕北后再次相见,之后杨勇投身抗日前线,而胡耀邦则主要负责后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联系逐渐增多,每逢节日都互相走访,延续了浓厚的兄弟情谊。 1944年,经过三年延安军事学习的杨勇重返冀鲁豫抗日战场,担任平原军区副司令员,并在反攻日军占领区的行动中取得了多次胜利。1945年,他就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率军参与平汉战役,成功遏制国民党的内战计划。同年,他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司令员,带领这支新组建的队伍迅速提升战斗力。在郓城、巨野、嘉祥、济宁等战役中,歼敌约两万余人,为部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杨勇因重病住院,深知自己生命将尽。他一边安排未尽的工作,一边叮嘱身边人不要浪费资源。胡耀邦得知兄长病危,匆匆赶来探望。杨勇却嘱咐他珍重身体,不要因自己的病情耽误国事。他对胡耀邦说:“我的病已无药可救,别浪费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