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马占福为国捐躯,战后团部来到他家看望英雄的母亲却找不到人,经打听才知道,马占福的母亲因为生活贫困正在沿街乞讨! 1987年1月7日,老山前线传来激烈的枪炮声,在一次攻坚战斗中,来自青海大通县的战士马占福用生命完成了爆破任务。 马占福1967年出生在青海大通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农家孩子一样,他从小就帮着父母干农活,日子过得很紧巴,1984年冬天,17岁的马占福报名参军,成为50军某部的一名新兵。 入伍后的马占福训练刻苦,很快适应了部队生活,班长回忆说,这个青海小伙子话不多,但做事踏实认真,每次训练结束,别人都累得不想动,他还会主动练习战术动作。 1986年底,马占福所在部队接到命令开赴云南边境参加轮战,出发前他给家里寄了一封信,告诉父母自己要去执行任务,让家人放心,这封朴实无华的家书,成了他留给家人的最后消息。 边境地区的作战环境异常艰苦,马占福和战友们住在潮湿的猫耳洞里,经常几天吃不上热饭。但没有人抱怨,大家都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马占福在给战友的录音里说,虽然想家但保卫祖国是军人的职责。 1987年1月7日清晨,马占福所在的突击队接到攻占敌军暗堡的任务,作为爆破手,他背着10公斤重的爆破筒冲在最前面,激战中马占福腹部中弹,但他没有后退,而是继续向目标前进。 据当时参战的战友回忆,马占福拖着重伤爬到暗堡附近,将爆破筒塞进射击孔,在敌人试图推出爆破筒的关键时刻,他毅然扑了上去,随着一声巨响,敌军暗堡被摧毁,马占福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马占福牺牲的消息传回青海后,当地政府和部队都很重视。但由于当时通讯不便,他的家人直到半年后才得到确切消息,马占福的母亲得知儿子牺牲后悲痛欲绝,身体状况急剧恶化。 按照当时的标准,马占福被追认为烈士,家属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抚恤金,但对于一个失去儿子的农村母亲来说,这些钱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特别是在那个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年代。 马占福牺牲后,他的弟弟马占贵一直想去云南看看哥哥的墓地,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直到2014年,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马占贵才第一次踏上了去往云南的路。 在麻栗坡烈士陵园,马占贵找到了哥哥的墓碑,他带来了家乡的土特产,在墓前静静地坐了很久,27年后的这次相聚,让他终于完成了多年的心愿。 马占福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青海大通县为他建立了纪念设施,每年清明节都有人前来祭奠,县里的中小学也会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让年轻一代了解这位英雄的故事。 从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到边疆烈士,马占福的人生轨迹并不复杂,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在关键时刻的选择体现了一个军人的品格,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马占福的牺牲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军人家庭的不易,在社会保障相对薄弱的情况下,烈士家属往往要承受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这个现象在当时并不少见,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现在的烈士家属待遇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国家建立了完善的抚恤制度,各级政府也会定期走访慰问,但我们仍然不能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更不能忘记他们的家人。 信源:深切缅怀自卫反击战的回族烈士马占福. 大通融媒-微信公众平台
1987年,马占福为国捐躯,战后团部来到他家看望英雄的母亲却找不到人,经打听才知
文史充点站
2025-07-31 14:21:2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