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终于被印度三哥给治了,恶人需要恶人治。美国最喜欢干的就是金融战,但是,在印度三哥这里,被彻底翻车了!八百亿美金砸进去,连个响都没听见,全球金融圈都看笑了。 美国在全球金融战场上惯常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靠着美元霸权和资本流动,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上演了一出出“割韭菜”的好戏。 可这一次,轮到印度当对手,美国的算盘却打了个空。八百亿美元下场操作,结果连水花都没激起来,反倒被印度反手一个回旋踢,把美国的金融工具砸了个稀碎。 这事不是偶然。印度不是第一次和金融强权打交道,也不是第一次被盯上,但这次它的应对显然不一样。 不是被动挨打,而是主动出招,靠着一套“土办法”和“硬政策”,让美国这一套金融老把戏完全失灵。 有人调侃,这就是“恶人还得恶人治”,靠嘴皮子和市场信号吓唬人的那一套,遇上玩真格的印度政府,根本不起作用。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印度2023年GDP增长率达到7%,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亮眼的之一。 而这背后,印度吸引了大量外资,尤其是在制造业和数字经济领域。美国自然不甘心看着这块肥肉落入他人之手,派出资本大军试图“收编”印度市场。 按照美国一贯的套路,先是资本涌入,制造虚假繁荣,然后再通过市场操纵、评级机构唱空、逐步撤资带崩市场,最后收割资产。 但印度这次不吃这套。早些年间,印度央行就开始有意识地增加外汇储备,到2023年底,外储总额已逼近6000亿美元。 这相当于是提前筑起了防火墙,把金融战的第一波冲击力给化解了。 同一时期,印度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新规,强化金融监管,限制短期外资流动,设置投资审查机制。 特别是修改了《外国投资法》,明确对“破坏国家统一、威胁国家安全”的外资行为可直接冻结甚至驱逐。这一条,直接让美国一些资金链条上的运作寸步难行。 当美国资本尝试通过并购和股权介入一些印度重点产业时,被卡在审批环节的案例比比皆是。 最典型的,是某美国私募基金试图收购南部一家钢铁厂,结果不仅交易被叫停,相关负责人还被指控违反“国家安全法”,至今仍在接受调查。 这个钢铁厂事件成了美国金融进入印度“翻车”的标志性案例。棘手的是,美国企业在印度的实业投资也接连遭遇滑铁卢。 以制造业为例,美国某知名电动车厂商计划在印度建厂,结果被印度地方政府以环保问题为由迟迟不批地,最后资金链断裂被迫撤资。 反观印度本土的塔塔、信实等企业,却在政策扶持下迅速扩张。这种“只准本地牛吃草”的操作,让美国投资圈普遍感到不安。 美国一看金融战打不动,就想从贸易上找补。于是再次打起关税的大旗,试图在大豆和钢铝产品上对印度施压。 结果印度不仅没怕,还反手加征关税,同时向WTO递交申诉材料,并在金砖国家峰会上大谈“贸易公正”。 这场贸易博弈迅速升级为地缘政治较量,印度在外交上频频和俄罗斯、中国、南非互动,明显是在拉圈子对冲美国。 印度农业对选票的影响也让它在贸易问题上格外强硬。根据世界银行2023年数据显示,印度全国约43%劳动力从事农业相关工作,这意味着一旦美国在农产品上施压,印度政府就必须强硬应对,否则就会动摇执政根基。 所以,美国对印度大豆出口设限,印度马上就限制了美国棉花和果汁的进口,一来一回,谁也不让谁。 在这场金融和贸易双线交锋中,外资成了“炮灰”。尤其是那些在印度长期布局的欧洲企业,纷纷开始撤出。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24年发布的报告,印度2023年FDI总量出现了近五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下降幅度约11%。 不少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印度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外资重拳出击,导致全球资本对其信心下降。 俄罗斯那边也没讨到好。2024年,俄罗斯出口商在印度遭遇“卢比陷阱”,印度政府要求跨境交易尽量以卢比结算,结果大量卢比在印度境内无法兑换成其他货币,导致俄罗斯企业资金被困。 这场“卢比陷阱”也引发了全球对印度金融政策的质疑,认为其在追求短期利益时可能牺牲长期信誉。 中国企业也没能幸免。2024年初,一家中国通讯设备公司在印度被罚款上亿美元,理由是“涉嫌逃税”。 虽然公司坚称合规经营,但印度税务局不为所动,甚至冻结了其在印度的资产账户。这一系列操作让外界开始质疑,印度是否正在变成“外资坟场”。 但话说回来,这一套打法虽然让美国在短期内吃了大亏,也让印度政府赢得了“强硬”的名声,可从长远看,这样的策略也可能让印度陷入封闭循环。 信息来源: 《印度央行增加外汇储备应对三大风险》——新华财经客户端
美国终于被印度三哥给治了,恶人需要恶人治。美国最喜欢干的就是金融战,但是,在印度
飞绿说历史
2025-07-31 16:24:29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