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60年,毛主席吃了一口葱油饼后脸色大变,随即将做饭的厨师喊了过来,厉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01 00:17:29

[太阳]1960年,毛主席吃了一口葱油饼后脸色大变,随即将做饭的厨师喊了过来,厉声告知:“不许再做‘大饼’。” (参考资料:2013-08-03 新华网——毛泽东的掌勺厨师回忆:每顿饭的菜单用完就销毁) 聊起毛主席的饭桌,绕不开两个字:朴素,他坚持伙食费从自己的工资里出,从不搞特殊,即使是年夜饭,也常常简单得像顿便饭。 厨师程汝明记得最清楚的,唯一能算“好菜”的不过是一道罗汉大虾,而这顿饭的剩菜,主席必定要求晚餐接着吃,他对吃的偏好也极其“接地气”,比如爱吃鱼,程汝明便常做鱼头豆腐这种家常菜,经济实惠。 不过,毛主席也有自己独特的口味变化,起初毛主席对葱没什么兴趣,谁知到了1958年,程汝明试着做了一次葱花饼,这种只用葱花、盐和五香粉调味的小点心,竟一下抓住了他的胃。 毛主席连声说“再给我一个”,从此对葱香的味道情有独钟,这份朴素甚至带着一丝执拗,1962年春节他在上海,当地为表喜庆送来一篮红鸡蛋,他却觉得这是不务实的浪费,并不高兴。 可这份朴素,到了“困难时期”,就成了毛主席厨师程汝明最大的难题。 三年困难时期开始后,毛主席带头降伙食标准,给程汝明下了死命令:不准再做肉菜,这让程汝明愁坏了,不吃肉,领袖的身体怎么扛得住? 明着做不行,他就琢磨着怎么把肉“藏”起来,灵感,恰恰来自主席爱吃的那口葱花饼。 1960年的除夕夜,程汝明决定“暗度陈仓”,他知道主席爱吃肥肉,便特意用肥猪肉熬了一碗大油,悄悄和进面里,又在葱花馅儿里掺了几粒几乎看不见的肉丁,力求做得天衣无缝。 那晚,毛主席果然没发现任何异样,吃得很高兴,还夸奖说:“程师傅今天的大饼做得香!” 谁知这小小的“私心”没藏多久,还是露了馅,程汝明很快就接到了新指示,话不多,却很明确:“不许再做‘大饼’”,领袖的餐桌,显然容不下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智慧”。 进一步看,毛主席的饮食习惯,也是他身体状况和晚年心境的一面镜子,年轻时,他酒量不错,过年时白酒、黄酒、葡萄酒都能喝上几杯。 可随着年岁增长和牙病加重,到了60年代,除了极其重要的外交场合,毛主席基本不再碰酒了,而他曾视若生命的辣椒,到了70年代后,也因为时常咳嗽,慢慢从饭桌上消失。 最能体现毛主席克制力的,或许是对红烧肉的舍弃,这道他爱了一辈子的菜,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说戒就戒了,一个人的意志力,有时在饭桌上体现得最为彻底。 1976年1月30日,是毛主席人生最后一个除夕,那天下午,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的主席,竟破天荒地提出晚上想听听爆竹声。 工作人员赶紧去西单买来花炮,在屋外为他燃放,程汝明后来猜测,在那一刻,主席或许是想借这千百年的老传统,为自己“驱驱邪”,给自己一点关于健康的希望吧。 说到底,毛主席的饮食细节,映出的远不止是勤俭,它更像一根绳,一头拴着他作为领袖“与民同苦”的政治姿态,另一头则连着一个普通人面对衰老与疾病的无奈。 这些看似寻常的口味变化与忌口,既是毛主席个人意志的体现,也是那个特殊年代里,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纠缠下的真实写照。

0 阅读:0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