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十二烈士血洒小孤山 1938年3月的东北,天寒地冻,雪没膝盖。日伪军在宝清县大举围剿抗联,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五军的处境可以说是到了刀口上。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有这么一支小分队,为了掩护主力转移,在小孤山顶硬生生顶了敌人整整一天,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他们是抗联八团第一连的十二位战士。 那天一早,连长李海峰接到了命令:部队要向李炮营方向集中。他立刻安排三十多名战士先行撤离,自己带着指导员班路遗和十几个战士负责断后。当时天上正下着大雪,地上积雪又厚又滑,一行人走了两个多小时,只前进了八里。 这时候,后方发现敌人正沿着他们留下的脚印追了上来。两股日伪骑兵,速度极快,很快就逼近了。情势紧急,李海峰没犹豫,立刻派了两名没有武器的同志去主力部队报信,自己带着队伍登上小孤山,准备在那儿做一次死守。 小孤山不高,但山势陡、雪又深,地形对防守有利。他们用岩石和树木匆忙搭建了些简易工事,做好了打一场硬仗的准备。 李海峰把战士们集合起来,话说得不多,但掷地有声:“咱们的任务,不是打胜仗,而是拖住敌人。顶得住,后边的人就能活。”大家都明白,这一仗不好打,甚至打完可能就回不去了。但没人退缩。有人把子弹倒进衣兜里,有人把手榴弹揣在胸口——都知道,该来的来了。 上午11点,敌人来了,先是包围,然后步兵开始上山。他们以为这是普通的小股部队,想速战速决,没想到刚爬上半山腰,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李海峰他们可不是一般人,很多都是打猎出身,枪法准得很。战斗一打响,就干掉了十几个敌人,把敌人第一轮攻势打退了。 敌人马上变招,分三路再次进攻。李海峰迅速把队伍分成三组,按距离用不同火力阻击,敌人接近三十步以内时,手榴弹飞了出去。等到敌人第二次退下去,山坡上已经多了几十具尸体。 敌人吃了亏,但也学了精,调来了迫击炮和掷弹筒,又增兵再攻。炮弹开始轰击小孤山,山头几乎被削了一层。就这样,这群十几个人,靠着几支步枪、几颗手榴弹,一点点地扛住了近五百敌军的猛攻。 从白天一直打到晚上,敌人怎么也攻不上山,死伤越来越多。据后来统计,那天敌人死了90多人,伤的也不少。而山上的十二个人,已经几乎全都负伤,班路遗等9人相继牺牲,连李海峰自己也重伤倒地。 这个时候,战场陷入短暂沉寂。敌人撤了下去,暂时歇息,估计也在琢磨是不是山上没人了。但李海峰知道,这只是风暴前的平静。 他看着身边还能站起来的四个战士,把枪和重要文件塞进他们手里,命令他们趁夜突围。没人想走,都说要留下来陪连长一起战斗到底。可李海峰脸一板,吼了一句:“服从命令!你们能出去一个,就是一股抗日的火种!” 四个战士含泪下山,用雪盖住自己藏身,准备伺机而动。李海峰和另一位重伤战士,则选择留下来断后。 夜里,敌人再次悄悄摸上山来,以为没人了。可刚一靠近,李海峰俩人就开枪了——这是他们最后的子弹,也是他们最后的反击。他们战斗到弹尽力竭,最后一起倒在了小孤山上。 第二天,抗联的增援部队终于赶到,成功接应了四名幸存者。此时的敌人已经精疲力竭,不敢再恋战,拖着伤兵尸体仓皇逃窜。抗联在宝清的主力部队随后设伏,重创敌人,为十二位烈士报了仇。 他们也许没想那么多“大义”“民族”“牺牲”,但他们知道,一旦退了,敌人就会追上去,后边的战友、主力、根据地,全都保不住。所以,他们死死顶着,不肯后退。 有时候我们会说英雄多的是,抗联战士遍地都是。但真正看到这些细节,看到那些无名战士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牺牲的,你才知道,“多的是”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是一次又一次具体的死。 东北抗联的条件,是全国最艰苦的。没有后方,没有补给,穿的是棉袄打的是雪战,连吃的都靠山里采。有些队伍打仗打到没子弹,只能用斧头拼,甚至有人冻死在哨岗上。可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们坚持了14年,硬是在敌后撑起了一片抗日天空。 小孤山战斗只是整个抗联斗争的一角,但它足够典型。它告诉我们,战争不是只有将军和大兵,还有无数像李海峰这样的小连长,还有班路遗、还有那些连名字都没留下来的普通战士。他们不是“传奇”,他们是“本来如此”。 今天回头看这个故事,有人可能会说,这种牺牲是不是值得?几乎全灭,值吗?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值不值”的问题。在那个时刻,李海峰能选的路只有一条。如果他撤了,不是自己不死,而是全军皆亡。他留下,哪怕只是多拖住敌人一小时,就可能救下上百条命。 他做的决定,是当时的抗联军人最理智、也最英勇的选择。这才是抗战的真正面貌:不是一场场光荣胜利,而是一场场苦撑与牺牲。
抗联十二烈士血洒小孤山 1938年3月的东北,天寒地冻,雪没膝盖。日伪军在宝清县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01 01:44:25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