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赖岳谦一语惊人:“中国大陆这么大,至今未完成统一,真是反常中的反常!”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08-01 10:26:33

台湾学者赖岳谦一语惊人:“中国大陆这么大,至今未完成统一,真是反常中的反常!” 1949年的枪炮声在海峡两岸划出一道深刻的伤痕。当新中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时,败退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在美国的扶持下,形成了两岸长期对峙的局面。这不是简单的内战延续,而是冷战铁幕下的地缘政治产物。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将台湾问题卷入大国博弈的漩涡。 这种外部干预使得统一进程变得异常复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陆曾试图以武力解决问题,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爆发,让中国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更为紧迫的国家安全议题中。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时代潮流的回应。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选择了“发展优先”的战略,希望通过经济腾飞为统一奠定基础。 今天的台湾,每三美元的出口就有一美元流向大陆。2024年两岸贸易额突破2929亿美元,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这种经济依存度在全球经济体中极为罕见。 福建自贸区的“台企快服贷”让台胞创业无需抵押,厦门的台青创业基地一年吸引60名台湾年轻人入驻,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对大陆市场的信心。 在武汉光谷,台湾工程师参与着5G基站的研发;在成都双流,台商投资的电子厂生产着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电池。这种产业融合早已超越简单的贸易往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正如台湾《旺报》所言:“两岸经济早已是连体婴,分开只会让双方都流血。” 每年的海峡论坛,7000多名台胞从四面八方赶来,其中四成是年轻人。他们在厦门体验“刷身份证就能办银行卡”的便利,在杭州乘坐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在西安触摸千年兵马俑的纹路。 这些亲身经历,比任何政治宣传都更有说服力。一位参加过海峡青年节的台湾学生说:“在岛内听政客说大陆‘落后封闭’,来了才发现自己被骗了20年。” 文化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认知。2024年两岸电影展在台北放映《长安三万里》,当李白的诗句在影院响起时,许多台湾观众湿润了眼眶。这种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同,成为化解政治隔阂的润滑剂。 2024年10月的“联合利剑—2024B”演习,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维护统一的决心。辽宁舰航母编队在台岛以东游弋,东风导弹的射程覆盖台湾全岛,海警船环岛巡航成为常态。 这种军事威慑不是恫吓,而是对“台独”分裂势力的严正警告。国防部“全时待战”的宣言,背后是70年卧薪尝胆的积累。 这种军事准备正在转化为心理震慑。岛内民调显示,76%的民众害怕民进党将台湾拖入战火,68%支持两岸对话,而认同“台独”的比例已降至12%。当解放军战机的轰鸣声在台海上空回荡,当“东风快递”的宣传片在社交媒体刷屏,台湾社会开始重新审视“台独”的代价。 美国始终是台湾问题的最大外部变量。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要求为台湾设立“区域紧急库存”,试图将台湾纳入美国的军事体系。这种“以台制华”的策略,本质上是冷战思维的延续。 但中国早已不是1950年的中国,当美国试图用芯片封锁、军事围堵来遏制中国时,却发现自己在全球供应链中同样依赖中国。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愈发牢固。181个建交国的承认,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的法律效力,让“台独”在国际上寸步难行。即便是美国,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在“战略模糊”与“战略清晰”之间走钢丝。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中国用七十年时间完成了从积贫积弱到伟大复兴的蜕变。在这个过程中,统一问题始终是民族复兴的核心命题。赖岳谦的疑问,本质上是对历史规律的叩问——哪个崛起的大国能容忍领土分裂? 但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选择了一条不同于美国南北战争、俄罗斯车臣战争的道路,用经济融合、文化浸润、军事威慑的组合拳,在保持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为统一积累势能。 今天的台湾,年轻人赴大陆创业的热情逐年高涨,台胞在福建享受的242项服务便利已成为常态,解放军的演习频次和强度让“台独”势力寝食难安。 这些看似零散的现象,实则是历史巨轮转动的齿轮。当经济依存度突破临界点,当文化认同深入骨髓,当军事威慑形成压倒性优势,统一的到来将是水到渠成。

0 阅读:0
念薇评娱乐八卦

念薇评娱乐八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