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学院中文系张教授,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一篇证明“杜甫能写出《咏鹅》是因为受了西方影响”的论文,就这么水灵灵地从论文库里被抬了出来... 骆宾王7岁那年,家里来了客人,人家看他聪明,就指着池塘里的鹅让他作诗,结果他张口就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才是《咏鹅》的真正出处。 离谱的是,张教授在论文里对这个关键事实只字不提,反而大谈特谈杜甫诗里的“鹅意象”,说这是基督教精神的体现。 杜甫自己在诗里明确说“本自依迦叶”,意思是他信仰禅宗;又常说“致君尧舜上”,满脑子都是儒家的治国理想,跟基督教根本不沾边。 杜甫诗里的鹅,是中国农耕文明中常见的生活元素,两者在文化语境上完全是两码事。这样一篇漏洞百出的论文居然能通过学术期刊的审核。 有学者指出,这种现象反映出部分期刊在审稿环节的严重失职,甚至可能存在“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浮躁风气。 杜甫的诗歌能流传千年,靠的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真诚关怀。 《春望》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些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扎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充满了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家国的热爱。 清代学者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 杜甫的创作始终和中华文化的根脉紧密相连,他诗里的“鹅”,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鹅,不是什么外来宗教的象征。 任何试图把他的作品塞进外来文化框架的解读,都是对经典的误读。 这场争议看似是个笑话,实则折射出当前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是学术发展的动力,但创新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真正的学术研究应该像陈寅恪先生说的那样,“以新材料研求新问题”,而不是靠牵强附会制造“学术奇观”。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迎合某种潮流就忽视自己的文化根脉。杜甫的诗歌不需要基督教的“加持”,它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只有坚守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跨文化对话中保持独立的姿态,真正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场风波也给学术圈提了个醒:学术审核要严格,创新要有底线,别让荒诞的论文再浪费资源、贻笑大方了。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学院中文系张教授,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一篇证明“杜甫能写出《
烟雨朦
2025-08-01 19:04:57
0
阅读:86
南乡子
抱歉 ,张教授本人也是跟你一样的想法,但是又不得不写,一方面在古籍中实在研究不出什么新东西,另一方面学校又有这方面的考核,只得胡说八道了!
天园地方
武大尽出奇葩,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