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台湾问题时,大陆真别给自己挖坑。也就是过分强调"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话听着是没错,但实际上限制了自己的手脚。台湾是中国的,这是铁打的事实,跟岛上的人认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根本没关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台湾社会出现了极为显著的认同断裂问题。早期还有部分中老年人自认为是“中华儿女”,但伴随“台独”势力在教育、文化、媒体上的深度渗透,台湾的新一代年轻人普遍形成了“天然独”心态。 这不是一场偶然的认知偏差,而是一场系统性、结构化的意识形态工程。从课纲改革,到影视内容审查,再到网络舆论的洗脑过滤器,台湾正以一种缓慢却坚决的方式,把“中华认同”从根部拔除。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陆还一再强调“血浓于水”,只会陷入一种单方面的自我感动,现实却已经彻底割裂。 对民进党当局来说,“抗中保台”是其一以贯之的策略。他们既利用大陆对台让利政策获得经济收益,又在政治立场上不断制造对抗氛围。他们高举所谓“自由民主”的旗帜,把大陆描绘为“威权打压者”,借此强化岛内民众的“本土认同”。 每次遇到选举关键期,“大陆威胁论”就成为最有力的动员工具,而大陆一贯的“温情政策”却变得无力反击。更令人警觉的是,民进党的“台独”行动不再只是政治口号,而是逐步渗透至教育制度、行政政策、对外关系等关键领域。 但真正让大陆战略陷入困境的,并非只是民进党这样公开叫嚣台独的政党,而是那些打着和平旗号、实际上主张“长期分裂”的力量。 例如,国民党表面上仍口口声声支持“九二共识”,但却坚决反对统一。他们所倡导的“不统、不独、不武”看似中庸,实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模糊战略。他们希望通过“维持现状”来拖延统一进程,同时又不愿明确表达对国家统一的承诺。 这种“慢性分裂”比起民进党的“明独”更加难缠,因为它在表面维持“和平”,实际上却是变相延长台海分裂状态的时间。 统一大业从不是一场简单的感情修复工程,而是一项关乎国家主权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依靠经济融合推动政治认同,依靠文化交流拉近民心距离,这些曾被视为对台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实已经证明,这种软性融合在结构性的政治操控与认同分裂面前,作用极其有限。无论是经济让利还是文化亲善,最终都没有阻止台湾内部“去中国化”的加速演变。 过去曾有人坚信,只要大陆不断提供善意,台湾民众终将“回心转意”。但如今事实摆在眼前,感情不是单方面播种就能开花结果的,需要共同体意识作为基础。 因此,统一不能再寄望于台湾社会的“认知觉醒”,而应当回归国家主权的核心逻辑。国家主权不是协商产物,而是强制性主张。 统一进程不能继续原地踏步,而要通过制定具体政策,明确阶段目标,搭建统一框架。 法律、行政、金融、文化、安全等多个层面,都应纳入统一战略体系,形成一整套可操作的统一路线图。 比如,对于台湾政治人物及相关机构涉“独”行为,应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在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应设立统一前提条件;在文化宣传上,也应当增强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而非一味打“乡愁”牌。 统一进程中,军事部署的问题不可回避。有观点认为,为了展示包容态度,不应在统一后立即部署解放军,甚至主张维持“台湾特区”形式。但这种观点完全误读了主权本质。 军队的部署不仅是防务需要,更是国家主权兑现的象征。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没有军队驻扎的地区,其主权往往是空洞的。 统一之后是否驻军,直接关乎国家权力在岛内的实际落地。如果连这个问题都含糊其辞,那么统一也只是表面文章。正如香港问题上中央设立驻港部队,是主权的制度性体现,台湾也必须有相应安排。 当然,统一过程需要审慎推进,不能急躁冒进。但审慎不等于畏缩,策略不代表妥协。过去,大陆在对台政策中过于强调“和平优先”“协商为主”,导致行动始终缺乏硬度。岛内一些政治势力正是看准这一点,才敢于不断试探大陆底线。 从修改课纲,到修改身份证,从退出联合国,到申请“国际参与”,一步步突破“红线”,而大陆却在原地喊话。这种情形如不改变,最终将使国家主权在台海问题上变成一种空洞概念。 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现实的紧迫任务。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台湾是第一岛链的关键支点,长期分裂将严重制约国家海权、空权的发展。 从民族复兴的角度看,没有国家完全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完整。每一次对台湾问题的延宕,都是在浪费时间窗口。 面对岛内愈演愈烈的“去中国化”现实,面对美西方势力对“台独”势力的支持与包装,我们不能再以幻想作战略基础。 战略需要清晰的力量配置,政策需要明确的执行机制,统一必须成为国家下定决心推动的现实进程。
处理台湾问题时,大陆真别给自己挖坑。也就是过分强调"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话听着
幽梦化蝶飞
2025-08-01 19:06: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