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38年,数万犹太人准备来中国生活,想在东北“建国”?为啥到最后没能成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02 00:16:43

[太阳]1938年,数万犹太人准备来中国生活,想在东北“建国”?为啥到最后没能成功? (参考资料:2017-06-29 抗日战争纪念网——河豚计划:日为颠覆中国助犹太人东北立国) 1934年的哈尔滨,对当地的犹太人来说,地狱已降临人间,他们苦心经营的商铺被强占,家人朋友被绑架后惨遭撕票,而日本占领军,却公然庇护着这些施暴者。 可谁能想到,就在一夜之间,远在东京的官方舆论,竟换上了一副悲天悯人的面孔,财阀大佬鲇川义介公开发文,热情提议要邀请五万德国犹太人,迁往他们一手炮制的“满洲国”。 这种转变匪夷所思,上一秒还是残暴的掠夺者,下一秒就成了温情的拯救者,魔鬼戴上天使面具的背后,藏着一个精心算计的密谋。 要看懂这盘棋,得先把时钟拨回两年前,1932年,是哈尔滨犹太社群黄金时代的句点,他们的祖辈为逃离沙俄的屠杀来到这片黑土地,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把一个荒凉小渔村,建成了闻名遐迩的“东方莫斯科”。 然而,这一切都在日军的铁蹄下灰飞烟灭,那年2月5日,关东军冲入哈尔滨,一场以“接收”为名的公开抢劫开始了。 日本人对犹太人积累的财富垂涎已久,而城里的白俄流氓也嗅到了机会,摇身一变成了日本宪兵队的帮凶,组建“俄国法西斯党”,将屠刀对准了曾经的犹太邻居。 绑架勒索成了家常便饭,最骇人听闻的,是“谢苗·卡斯普案”,这位留学法国的青年钢琴家,被绑匪活活撕票,凶手最后竟在日本军事法庭上被无罪释放,消息传来,整个犹太社群彻底陷入绝望。 社区领袖亚伯拉罕·考夫曼感到一种宿命般的悲凉,他仿佛看到,流浪千年的民族悲剧,注定要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重演。 也就在考夫曼和他的同胞们准备迎接浩劫时,他们并不知道,在东京的秘密会议室里,一群日本帝国的精英,正将“犹太人”视为破解自身困境的一步活棋。 原来,日本吞下中国东北后,很快就发现自己掉进了三个大坑:第一,全球经济大萧条,手上根本没钱开发这片广袤的土地。 第二,无论怎么宣传动员,日本老百姓就是对移民这片冰天雪地提不起兴趣。 第三,侵略行径让日本在国际上成了孤家寡人,外交极为被动。 正当一筹莫展时,他们想到了犹太人,在日本决策层的认知里,犹太人是一个被神话了的群体。 他们念念不忘1904年日俄战争时,美国犹太金融家耶柯勃·歇夫,出于对沙皇政权的憎恨,豪掷两千万美元资助日本,这笔巨款,硬是帮日本打赢了一场国力悬殊的战争。 这段历史,在日本精英心中烙下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公式:犹太人等于巨大的财富加上天然的反苏盟友。 于是,一个大胆又畸形的计划开始酝酿,这群由军方、财阀和政客组成的阴谋家盘算着,利用犹太人,可以一石三鸟。 首先,吸引拥有技术和资本的欧洲犹太难民来开发“满洲”,钱和人的问题就都解决了,其次,他们固执地相信,犹太人控制着美国的经济命脉和媒体舆论,只要讨好犹太人,就能改善和美国的关系,打破外交孤立。 最后,趁着欧洲排犹浪潮愈演愈烈,日本摆出接纳难民的姿态,还能为自己披上一件“人道主义”的外衣。 不过,策划者之一的犬冢惟重一语道破了天机,他警告同僚:犹太人就像河豚,味道鲜美,却含有剧毒,烹饪好了,可以大快朵颐;稍有不慎,就会中毒身亡,这恰恰点明了日本人对犹太人那种既想利用又深度猜忌的矛盾心态。 这盘棋,从秘密酝酿到最终落子,走了好几年,直到1938年12月5日,在东京一场高度机密的“五相会议”上,计划才被正式敲定。 首相近卫文麿、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外相有田八郎等一众帝国巨头,经过深夜激辩,终于拍板,一个代号“河豚鱼”的绝密计划正式出炉。 计划的核心,是一笔肮脏的交易:日本许诺,在中国东北为犹太人建立一个大规模定居点,帮助他们实现部分的“复国梦”,作为交换,国际犹太财团必须拿出巨额资金,来支撑日本那台已在中国战场上陷入泥潭的战争机器。 就这样,一个流浪了两千年的民族,在遥远的东方,意外地从施暴者手中接到了一个看似来自天堂的“机会”,对身处哈尔滨地狱中的犹太人而言,这无异于绝境中的一线曙光。 然而,这个以剧毒的河豚鱼为名的计划,最终还是没能实行,由于1940年,日本同德国和意大利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日本找到了新的盟友,而这群犹太人自然而然成为了日本的弃子。

0 阅读:0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