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场景,一个连的战士全部牺牲后,12名俘虏竟然拿起枪,在连指导员带领下继续战斗,坚持了10多个小时...... 淮海战役徐州外围,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某连在激战中遭遇重创,连长王建国阵亡,副连长重伤,全连147人只剩下指导员刘拴牛和十几名伤员。 更奇怪的是连里关押的12名国民党俘虏竟然还在,按理说趁乱逃跑是最好时机,但这些人不但没跑,还在帮忙照顾伤员,刘拴牛当时腿部中弹,靠在墙角观察着这些俘虏的一举一动。 这12个人里有8个是河南农民,2个安徽的,还有2个江苏本地人,都是前几个月被国民党部队强行征召的,最大的35岁,最小的才19岁,他们穿着破烂的军装,脚上裹着草绳,看起来比解放军战士还要寒酸。 下午时分,远处传来炮声,敌军增援部队正在靠近。刘拴牛知道凭现有力量根本无法抵抗,必须尽快转移伤员,他看着那12个俘虏,决定试着跟他们谈谈。 这场战斗从晚上8点持续到次日凌晨6点,12个“新兵”凭借对当地地形的了解,采用游击战术与敌军周旋,他们分成三组,轮流掩护,成功将37名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零下15度的严寒中,这些人只穿着单衣薄裤,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张德财在战斗中左臂中弹,仍坚持用右手射击,河南小伙子李二狗为了吸引敌军火力,主动暴露位置,最终被机枪扫射身亡。 天亮时分华东野战军某团赶到增援,经过清点,12名俘虏中有7人阵亡,3人重伤,只有2人轻伤,这些原本素不相识的农民,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患难与共。 这次战斗共击毙敌军45人,缴获机枪3挺,步枪22支,更重要的是37名伤员全部安全转移,为后续战斗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 这个故事在当时的华东野战军中广为流传,不少指挥员从中得到启发:对待俘虏不能只靠看管,更要用真心感化,许多原国民党士兵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最终站到了人民的一边。 这次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其意义深远,它证明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确实能够化敌为友,这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整个淮海战役期间,共有8万多名国民党军官兵投诚起义。 这段历史最打动人的不是什么宏大叙事,而是那些最朴素的情感,一群被生活逼迫的农民,在战火中找到了共同的敌人,也找到了彼此的认同,这或许就是人民战争最本质的含义。 信源:人民日报《淮海战役:运筹帷幄战中原》
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场景,一个连的战士全部牺牲后,12名俘虏
文史充点站
2025-08-02 10:21:4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