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一八路军正在坟头烧文件,没想到就遇到了前来扫荡的日军。日军想要上前查看,却被翻译官拦下:“不用查,他在上坟烧纸呢!” 河北滦县王庄村外的小树林里,八路军联络员翟立普正准备销毁手里的传单,这些传单是前一天晚上从地下印刷厂拿到的,上面印着“日寇投降在即,乡亲们再坚持几个月”的字样。 翟立普今年28岁,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因为识字会写,被组织安排负责传单的印制和发放工作,这次他带了200份传单,已经分发了大半,剩下的30多份准备带到邻村去。 下午两点多,翟立普走到村外休息时,突然听到远处传来说话声,他仔细一听是日语,糟糕,是日军巡逻队,最近几个月,日军加紧了对这一带的“扫荡”,几乎每天都有巡逻队在各村之间游荡。 来不及多想,翟立普赶紧把剩余的传单塞进衣服里,朝附近的坟地跑去,这片坟地有十几座坟头,是村里的老坟场,他随便找了一座坟,从怀里掏出传单就要点火烧掉。 火柴划着了,传单开始燃烧,翟立普学着平时村民上坟的样子,嘴里念念有词:“爹,您在那边还好吧,儿子来看您了。”声音故意压得很低,但足够让走近的日军听到。 可是纸张太多,一时烧不完,而且春天风大,有几张传单被风吹得到处飞,翟立普一边烧一边用脚踩那些飞散的纸片,额头上已经渗出了汗珠。 这时七八个日军已经走到了坟地边上,为首的是个少尉军官,身后跟着几个日本兵和一个穿便衣的翻译,那个翻译看起来四十多岁,说话带着山东口音。 日军少尉指着翟立普说了几句日语,翻译走过来问:“你在这里干什么?”翟立普连忙站起来,弯腰答道:“太君,小的在给死去的老父亲烧纸钱,今天是他的忌日。” 翻译弯腰捡起一片没烧完的纸角,上面还能看到“日寇”两个字,翟立普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暗想这下完了,但那个翻译看了看纸片,又看了看翟立普,脸上没有什么表情。 翻译转身对日军少尉说了一大串日语,翟立普一句也听不懂,但从翻译的手势和语调来看,似乎是在解释什么,日军少尉点了点头,挥手示意部下继续前进。 等日军走远后,翟立普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湿透了,他赶紧把剩下的纸灰踩进土里,然后装作上完坟的样子往村里走,走了一段路,他回头看了看那片坟地,心里暗自庆幸。 几天后,翟立普在村里遇到了那个翻译,原来这人叫刘德顺,是邻县人,因为会说日语被抓来给日军当翻译,两人在一个小茶馆里聊了起来。 刘德顺告诉翟立普,那天他其实一眼就认出了传单上的字,但他对日军说,这是当地人祭奠死者时烧的“超度经文”,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日军对中国的民俗了解很少,就信了他的话。 “为什么要帮我?”翟立普压低声音问,刘德顺苦笑了一下:“谁愿意给鬼子当走狗?还不是为了活命。现在看形势,日本人快完蛋了,我们这些人也得为以后打算。” 刘德顺的话点出了当时的实际情况,1945年春天,日军在各个战场都处于劣势,连普通老百姓都能感受到战争即将结束,那些被迫为日军服务的中国人,开始考虑自己的后路。 过了一个月,日军撤出了这一带,刘德顺也不知去向,据说他后来参加了当地的抗日武装,但具体情况翟立普就不清楚了,战争年代人们的命运变化太快,今天还是敌人,明天可能就成了同伴。 翟立普的这次经历在当时并不算特别,抗战末期,类似的惊险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有时候是运气,有时候是机智,有时候是陌生人的善意,让这些地下工作者一次次化险为夷。 从1943年开始,八路军就在敌后大量印发传单,内容主要是揭露日军暴行、宣传抗战形势和鼓舞民众斗志,这些传单通常在夜里秘密分发,贴在墙上或者塞进门缝里。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华北地区,八路军各部队每月就要印发传单10万份以上,这些传单虽然简陋,但对鼓舞民众士气、瓦解敌军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军是一支充满性病还四处传播病毒的兽军。《南京照相馆》里有个片段,拍照的鬼子来
【35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