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张自忠迎接凯旋的战士,忽然看见一个战士,走路一歪一扭的扛着一个大皮箱,问道:“你扛的啥?”“不知道,反正是好东西”打开一看,张自忠哈哈大笑:“赏你8000大洋!” 1933年3月的华北大地还笼罩在初春的寒意中,日军占领山海关后,兵锋直指长城各个关口,喜峰口,这个位于河北迁西县的古老关隘,即将成为中日两军生死搏杀的战场。 二十九军接到防守喜峰口的命令时,全军上下都知道这是一场硬仗,这支由西北军改编而来的部队,装备简陋得让人心酸:全军只有十几门老式山炮,重机枪不到一百挺,每个连队只有两挺轻机枪,士兵手里的步枪大多是过时的汉阳造。 3月9日,日军先遣队突然向喜峰口发起进攻,第109旅旅长赵登禹率部紧急赶到前线,与日军展开激烈交火,日军装备精良,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二十九军伤亡惨重,阵地几度易手。 面对敌人的凌厉攻势,赵登禹心急如焚,如果按常规打法硬拼火力,二十九军根本不是对手,必须想办法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了日军的一个弱点:夜间防备松懈。 赵登禹立即找到宋哲元军长汇报情况:“军座,我们白天硬拼是吃亏的,但日军晚上疏于防范,这是我们的机会。”宋哲元当即拍板:“你看着办,我全力支持。” 3月11日深夜,一场载入史册的夜袭战即将展开,赵登禹从第38师董升团和本旅王长海团中挑选了500名精壮士兵,组成“大刀队”,这些战士大多来自山东、河北等地,从小练过武术,身手敏捷。 夜袭前的动员异常简单,赵登禹对着黑压压的人群说:“弟兄们,日本鬼子欺负到家门口了,咱们是中国军人,就算死也要死得有骨气,今晚跟我去砍鬼子,为死难的兄弟报仇!” 午夜时分,500名大刀队员悄悄摸向日军营地,他们分成两路:赵登禹亲自率领左翼队员袭击日军步骑兵营地,第113旅旅长佟泽光率右翼队员攻击炮兵阵地。 日军做梦也没想到中国军队会在夜间发动攻击,营地里的士兵正在呼呼大睡,岗哨也只是例行公事地走来走去,突然黑暗中传来一阵刀光剑影,大刀队员们如猛虎下山般冲进敌营。 年仅19岁的战士陈永表现最为英勇,他一个人就砍死了13名日军。赵登禹虽然腿部中弹受伤,但依然不下火线,亲自冲锋陷阵,整个夜袭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日军的步兵营和炮兵阵地几乎被全部摧毁。 天亮后清点战果,二十九军共歼灭日军600多人,缴获大炮18门,以及大量枪支弹药,更重要的是,这次夜袭极大地震慑了日军,让他们见识了中国军人的血性。 消息传到日本国内,举国震惊,《朝日新闻》无奈地承认:“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日军指挥官甚至下令,与大刀队对峙的日本士兵要在脖子上套铁护圈,防止被砍头。 喜峰口大捷的消息传遍全国,举国欢腾,这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决心,上海的音乐家麦新深受感动,连夜创作了《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但胜利的代价也是惨重的,夜袭虽然成功,但在随后的白天反击中,二十九军遭到日军飞机大炮的疯狂报复,伤亡600多人,其中包括营长苏东元、王凤芝等十多名军官。 赵登禹后来回忆这场战斗时说:“我们用大刀对付飞机大炮,靠的不是武器,而是不怕死的精神,中国军人可以战死,但绝不能屈服。”这句话道出了那个时代中国军人的心声。 喜峰口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二十九军虽然装备落后,但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给了日军沉重打击,虽然最终因为力量悬殊被迫撤退,但这场战斗已经证明了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绝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这次战斗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它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报道中写道:“这些中国士兵用最原始的武器,创造了最不可思议的奇迹。”
1933年,张自忠迎接凯旋的战士,忽然看见一个战士,走路一歪一扭的扛着一个大皮箱
文史充点站
2025-08-02 15:21:50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