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2年,一日本人为掩护抗联撤退,击毙了20多名日军,终因寡不敌众牺牲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02 18:15:02

[太阳]1942年,一日本人为掩护抗联撤退,击毙了20多名日军,终因寡不敌众牺牲。日军恼羞成怒,将他分尸,砍下了他的头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福健一夫) 1942年的冬天,东北密林,白雪没过膝盖,一支十几人的抗联小分队弹尽粮绝,身后是死死咬住不放的日军,队伍里,一个叫福间的日本籍战士和一个代号“三号”的朝鲜族重伤员小万顺对视了一眼,下了一个决心。 他们主动要求留下断后,平静地向战友们要走了身上所有的手榴弹。 等到幸存的战友在夜色里冒险摸回来,眼前的一幕惨烈到让人无法直视:两位英雄的遗体被敌人肢解,头颅扔在一旁。 而在他们阵地对面的山坡上,二十多条血痕从高处一直拖到下面,显然,这里刚刚发生过一场以二敌众,同归于尽的血战,这个日本人是谁? 故事得从六年前说起,1936年,杨靖宇率领的抗联部队攻打一个铁路工地,俘虏了一个叫福间的日本人,他不是军人,只是个小工头。 工人们都说他是个好人,对中国劳工不错,大伙儿磨洋工他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此没少挨日本上司的骂,还被罚去跟工人们一起挑土。 杨靖宇将军问明情况,决定放他走,可谁也没想到,福间拒绝了,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选择,他请求加入抗联。 杨靖宇很不解,福间却说得恳切:“日本侵略中国是不好的,我们的老百姓也反对,现在只有制止这场战争,才能救中国,也才能救日本。” 他当然知道打游击有多苦多危险,但他接着说:“你们都不怕流血牺牲,我为什么做不到?为了停下这场战争,我就是死了,也值。” 就这样,一个中年日本人,成了抗联战士。 起初,大家心里总有点疙瘩,毕竟国籍不同,年纪也大一截,私下里管他叫“老日本子”,不过,福间很快就用行动让所有人闭了嘴。 他身体壮,能吃苦,1939年那次著名的“背粮”行动,战士们夜里翻山越岭,来回六七十里路,他总是抢着背最重的粮食,还乐呵呵地走在最前面,打起仗来,扛机枪的活儿也多半是他。 渐渐地,连里下了命令,谁也不许再叫那个难听的绰号,抗联战士为了保护家人,大多用编号,福间排在最后一个,八号,从此,大家开始叫他“老八号”,带着一份发自内心的尊敬。 福间的价值,远不止能打能扛,有一次,杨靖宇亲自带队夜间行军,迎头撞上了日军,对方叽里呱啦用日语喊话,杨靖宇身边恰好又没带朝鲜族战士,情况一下就紧张到了极点。 关键时刻,福间站了出来,用一口流利的日语沉着应答,三言两语就把敌人糊弄了过去,救了整个队伍。 战友们也好奇,问他:“老八号,你是日本人,咋还帮我们打日本人?” 他总是笑着回答:“我们日本侵略你们中国,这事不对,不对的战争,谁都该站出来制止。” 那打赢了以后呢? 他的愿望朴素得让人心酸:“那好办,将来你们革命成功了,给我写封证明信,证明我在中国没干坏事,我就回我的祖国去。” 这个简单的信念,支撑着他在最残酷的环境里活下去,1941年夏天,他跟警卫旅的老战友重逢,人已经消瘦了不少,可那股乐观劲儿一点没变。 1942年夏天,命运给了他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当时一位赵政委准备去苏联,想把福间也带过去休整,那是一条活路,也是一条相对安全的退路,可是,福间又拒绝了,他选择留下,继续在这片白山黑水间战斗。 谁知,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头。 那年冬天,小分队的连长全某竟在行军路上故意掉队,带着一个女兵叛变投敌,这次背叛是致命的,他们辛苦建起的密营、高价从老乡手里买来的粮食,全被日军抄了底。 队伍只剩下十几个人,彻底断了粮,只能捡日本人扔掉的稻子,在火上炒熟了,用手搓掉外皮充饥。 福间就是因为吃了太多没搓干净的稻谷,给身体埋下了祸根,不久后,他们袭击了一个鬼子的林场,工人们送了些吃的,福间总算吃上了一顿饱饭,啃上了大饼子。 可第二天,问题就来了,之前那些带壳的稻谷导致他严重便秘,他自己用手去抠,结果造成直肠感染,这顿饱饭更是雪上加霜,最后引发了脱肛。 为了不拖慢队伍,战友们把胶鞋底子烤软,小心地帮他复位,他才能勉强跟上行军,那份痛苦和情谊,无法用语言形容。 就在他身体彻底垮掉的第四天,敌人的包围圈收紧了。 于是,便发生了开头那悲壮的一幕,福间用生命兑现了他的反战承诺,用最后一战守住了一个战士的尊严。 幸存的战友们火化了两位英雄的遗体,越境进入苏联,在那里,这支队伍的气节同样惊人:他们坚持自己是中国人,可以为苏联工作,但绝不加入苏联国籍。 抗战胜利后,他们回到东北,成了工人、农民,或是继续拿起枪,为一个新中国而战。 福间,东北抗联唯一的日本籍战士,在那个国籍几乎决定一切的年代,一个普通人两次选择将自己置于险境,一次是出于信念,一次是出于责任,这背后,是一种超越了国仇家恨的强大力量,叫良知。

0 阅读:0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