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李嘉诚遇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问李嘉诚:“李先生未来想赚多少钱才满足?”李嘉诚笑着说:”不敢贪多,三千万就足够了。 李嘉诚1928年出生在广东潮州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小学校长,家里不算富裕,但还算温馨。可好景不长,1939年战争爆发,他12岁那年跟着家人逃难到香港。一路上颠沛流离,到了香港也没能马上安定下来。1943年,父亲因病去世,15岁的他被迫辍学,开始扛起养家的担子。 刚开始,他在钟表店当学徒,后来跳槽到塑料厂做推销员。那时候的香港,机会多但竞争也狠,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比别人多干一倍,硬是靠着拼命和脑子灵活,把销售业绩甩出第二名好几条街。18岁,他升了部门经理,19岁当上总经理。1950年,他攒了7000港币,加上亲戚借的钱,开了自己的长江塑胶厂。那年他才22岁,厂子主要做玩具和日用品,名字取自“长江不择细流”的意思,挺有想法。 创业哪有那么顺?初期产品质量不过关,货被退了好几次,差点破产。他亲自跑去跟客户赔不是,还硬着头皮亏本卖次品换现金,熬到1955年才还清债,还开了分厂。1957年,他偶然读到一本英文杂志,讲塑料花的商机,干脆跑去意大利学技术。回来后,他把公司改成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主攻塑料花,抓住了海外订单,1958年成了“塑料花大王”。那时候的他,已经小有成就,但离后来的传奇还差得远。 1958年的香港是个什么样子?战后十几年,经济刚起步,街头巷尾满是忙碌的身影。那是个物资短缺但机会遍地的年代,很多人从内地南下,想在这弹丸之地搏一把。李嘉诚也不例外,他靠塑料花站稳了脚跟,但还没到大富大贵的地步。那年的他30岁,事业有点起色,但日子还是紧巴巴的,远没到能松口气的时候。 就在这一年,他遇到了一个算命先生。据传,这个人叫陈朗,外号陈伯,是当时香港有点名气的人物,擅长看风水和算命。这事儿后来被写进了不少李嘉诚的传记,虽然细节不多,但基本可以确定真有这么一回。陈伯问他未来想赚多少钱,李嘉诚说三千万就够了。这话听起来挺保守,毕竟那年代三千万港币是笔大数目,但对后来的李嘉诚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这三千万在当时值多少?1958年,香港普通工人月薪也就几十块钱,一套房子几千块就能买到。三千万够买几千套房,普通人想都不敢想。可李嘉诚为啥定这个数?有人猜是他性格谨慎,不爱夸海口,也有人说他当时压根没想过自己能赚更多。不管咋说,这句话后来成了个梗,因为他的财富最终远远超出了这个目标。 陈伯听完李嘉诚的回答,没多说啥,但据说留下一句:“你的财运远不止三千万。”这话到底是真是假,没人能百分百证实,毕竟算命这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不过从结果看,还真有点意思。1958年之后,李嘉诚的事业像是开了挂,慢慢从塑料花小老板,变成了香港商界的顶尖人物。 那次相遇后,他没停下脚步。1960年代,香港地产开始热起来,他瞅准机会,买下北角、柴湾这些地方的地皮,建工业大厦出租。别人怕风险,他偏偏敢下手。到了地产低谷,他低价收地,等市场回暖再卖出去,赚得盆满钵满。到1970年代初,他手里已经有几百万平方英尺的物业,1971年搞了个长江地产公司,1972年上市,股票被抢疯了,认购超了65倍。 1979年,他干了件大事,收购了和记黄埔。这公司涉及港口、零售、电信,等于给他插上了翅膀。从那以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扩展到50多个国家,能源、基建啥都干,财富早就不止三千万,而是几百亿、上千亿港币。有人说他后来选别墅、布局公司,都参考了风水,可能跟陈伯那次见面有点关系,但这也只是猜测。 回头看,三千万对李嘉诚来说,到底意味着啥?1958年的他,可能真觉得这是个天文数字,够他和家人过上好日子。可现实是,他的野心也好,能力也好,甚至是运气也好,都推着他往前走,停不下来。三千万成了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这事儿挺有意思。你说他信命吗?不完全是,他要是光靠算命先生的预言坐着等,能有后来的成就?可你说他完全不信吧,那次相遇多少给了他点心理暗示。或许对他来说,命运不是定死的,而是努力能改变的东西。他用几十年证明了这一点,从逃难少年到华人首富,靠的不只是天上掉馅饼,而是脚踏实地的拼。 他后来的成功,也离不开香港那片土壤。1950年代到1970年代,香港从破败小城变成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起飞给了他舞台。他抓住了地产热、工业化这些机会,一步步把小厂子变成了商业帝国。算命先生那句话,也许只是个插曲,但他的努力才是主旋律。 发了财的李嘉诚,没忘了回报社会。1980年,他搞了个李嘉诚基金会,扔进去几十亿,重点支持教育和医疗。他老家潮州的汕头大学,就是他掏钱建起来的。2003年SARS,他也捐了不少钱救急。2018年,90岁的他宣布退休,把公司交给大儿子李泽钜,自己当顾问,继续搞慈善。
1958年,李嘉诚遇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问李嘉诚:“李先生未来想赚多少钱才满
混沌于浮云
2025-08-03 00:15:0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