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年,朱元璋要处死宋国公冯胜,冯胜哭泣道:“微臣六十多岁了,没有兵权,连兵

勇敢小妹 2025-08-03 08:36:19

1395年,朱元璋要处死宋国公冯胜,冯胜哭泣道:“微臣六十多岁了,没有兵权,连兵器都拿不动了,皇上为何还要赐死我?”朱元璋叹了口气,无奈道:“我儿朱标早逝,我也老了,最放心不下你。” 冯胜听到这话,哭声猛地停了。他活了大半辈子,跟着朱元璋打了半辈子仗,怎么会不懂这“放心不下”四个字的分量。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里,徐达、常遇春早早就没了,剩下的像蓝玉,前两年刚被剥皮实草,牵连了上万人。他原以为自己能靠着“没兵权”“年纪大”这两个护身符熬过去,现在才明白,这些在朱元璋眼里根本不算数。 冯胜的手不自觉地摸向腰侧。 那里有块月牙形的伤疤,是当年攻打采石矶时被元军的箭簇划的。那天朱元璋背对着他,举着刀喊“跟我冲”,盔甲上的血顺着甲片往下滴,在地上砸出一个个小血坑。他跟在后面,觉得自家主帅的背影比山还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跟着他,能活,能成事。 如今那背影还是稳的,只是对着他时,眼里没了当年的热乎气。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扶手,案几上堆着朱允炆刚送来的功课,字迹还带着少年人的生涩。冯胜忽然懂了,皇上怕的不是他冯胜,是怕自己百年之后,这毛头小子镇不住场子。那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老臣,哪个不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哪个没点威望和手段?朱允炆连杀鸡都要闭眼,怎么斗得过这些人。 可这就能成为杀人的理由吗? 冯胜想起去年冬天,他去徐达府上吊唁。徐达的儿子捧着父亲的遗物哭,说父亲临终前还念叨“皇上当年分我的那块烤红薯,比什么山珍海味都香”。冯胜当时还劝孩子,皇上心里有数,不会忘了老兄弟。现在想来,那话多可笑。徐达的死,明着是背疽发作,谁不知道是皇上赏的那只蒸鹅,催着他走的? 朱元璋看着冯胜僵在那里,咳嗽了两声。 他的声音比去年更哑了,眼角的皱纹堆得像沟壑,里面藏着的,是比沟壑更深的算计。“你当年在辽东,一仗能歼敌三万,”皇上慢悠悠地说,“那时候你才三十出头,现在虽老了,可底下那些副将,哪个不是你带出来的?” 冯胜的心沉到了底。 原来他以为的“护身符”,全成了催命符。没兵权又怎样?那些散落各地的老部下,听到他的名字还会立正敬礼。年纪大又怎样?只要他活着,就是一面旗,一面能让朱允炆睡不着觉的旗。朱元璋要的,不是他安分守己,是要他彻底消失,连带着那些可能存在的“念想”一起埋进土里。 宫里的烛火忽明忽暗,照得冯胜的影子在墙上晃。 他忽然笑了,笑得比哭还难听。“皇上,”他弯腰行礼,动作慢得像生锈的零件,“臣明白了。”明白什么呢?明白这龙椅是用兄弟的骨头垫起来的,明白“共患难易,同富贵难”从来不是戏文里的话,明白他们这些功臣,从跟着朱元璋举旗那天起,就注定了要么死在战场上,要么死在自家皇上手里。 赐死的圣旨很快送来了,是一杯毒酒。 冯胜接过酒杯时,手没抖。他想起刚投军那会儿,朱元璋给他斟过酒,粗瓷碗碰在一起,说“等天下太平了,我给你建座国公府”。现在府第还在,雕梁画栋,比当年许诺的还气派,可他要去的地方,只有三尺黄土。 喝下去的时候,他没闭眼。 恍惚间好像又回到了采石矶,朱元璋举着刀喊“跟我冲”,他跟在后面,血溅在脸上,热得烫人。只是这次,那背影没等他,径直走进了浓得化不开的黑暗里。 后来朱允炆登基,果然镇不住场子。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杀进南京,那些被朱元璋视为威胁的老臣早就没了,没人能拦着。城破那天,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朱元璋,会不会想起那个被他赐死的冯胜,想起那句“放心不下”里,藏着怎样的荒唐。 参考《明史·冯胜传》《明太祖实录》《国榷》等

0 阅读:414
勇敢小妹

勇敢小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