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打中了要害?法新社曝出猛料:2025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暴跌68%,全

史止镜 2025-08-03 13:17:30

特朗普终于打中了要害?法新社曝出猛料:2025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暴跌68%,全球市场份额从去年的75%骤降至56%,韩国则趁势崛起,从14%暴涨至30%。

2025年1月,特朗普宣誓就职后迅速兑现竞选承诺,将枪口对准中国造船业。一项名为“港口停靠费”的政策像一颗深水炸弹投入全球航运市场——最初拟定对每艘中国制造的船舶征收150万美元“过路费”,虽因国际航运业强烈反对改为浮动费率,但这记“杀鸡儆猴”的重拳还是精准打中了中国造船业的七寸。

特朗普政府的算盘打得很响:通过加税逼迫国际船东远离中国,让订单回流美国。然而现实却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美国产业空心化的尴尬。美国造船业萎缩数十年,民用船舶产能几乎归零,2025年全年仅交付10艘小型船舶,且大多是拖船和补给舰,根本接不住国际订单。

反倒是韩国成了最大赢家——现代重工、三星重工等老牌船厂直接吞下中国让出的市场份额,仅上半年就斩获全球62%的新船订单,其中LNG运输船订单占比超过60%,单船利润率远超中国同类型船舶。

韩国的崛起并非偶然。早在2025年初,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就宣布扩大对造船业的金融支持,包括低息贷款和出口信用担保,同时加速推进环保船舶技术研发。

这种“政策+技术”的组合拳迅速见效:卡塔尔天然气公司一口气向韩国订购25艘LNG运输船,每艘造价2.5亿美元;韩国还跑到美国费城开了家船厂,与美国政府合作搞出近50年来美国首份LNG船出口订单,把“技术换市场”玩得炉火纯青。

相比之下,中国虽试图通过降价和延长付款周期留住客户,但美国的打压仍让不少船东选择观望。 订单暴跌确实疼,但中国造船业远未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中远海运集团迅速调整策略,将目光转向军用船舶市场,一口气承接多艘大型破冰船订单,国内需求稳定,不怕美国卡脖子。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智能船舶领域的投入开始见效——中集太平洋海工的LNG运输加注船订单全球第一,连德国船东都竖起大拇指:“中国船性价比还是高”。这种“民用受挫、军用保底、智能突围”的策略,正在为中国造船业打开新的增长极。

在智能船舶技术上,中国已展现出领先实力。中远海运重工与大连海事大学合作建造的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完成了狭窄水道自主航行和岸基远程驾控测试,其AI决策模型和跨域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算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种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船舶的安全性和效率,更在IMO的净零排放政策下抢占了先机——根据IMO的“双轨制”减排框架,2027年起全球大型远洋船舶必须逐年降低燃料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中国的智能船舶技术正好契合这一趋势。

当前的全球航运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方面,美国加税政策搞得人心惶惶,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份额从72%跌到52%,韩国趁机涨到30%。

另一方面,IMO的净零排放政策又逼着行业转型,船舶燃料从传统重油向甲醇、氨燃料等清洁能源过渡成为必然趋势。在这场变革中,中国造船业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和技术积累,正在实现“弯道超车”。

以甲醇双燃料船舶为例,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功率甲醇发动机已搭载于16000箱大型集装箱船,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7.5%,相当于72000辆家用燃油车一年的排放量。

这种技术突破不仅符合环保要求,更能为船东节省运营成本。相比之下,韩国虽在LNG船领域占据优势,但其技术路径仍依赖传统燃料,在未来的环保竞赛中可能面临转型压力。

这场“船舶战争”的本质,是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手段重构供应链,却因自身产业空心化反让韩国渔翁得利;中国则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多元化化解危机,在智能船舶和绿色技术上建立新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虽在短期内抢占市场份额,但其成功高度依赖外部订单和技术合作。例如,韩国在费城船厂的合作项目本质上是“技术换市场”,一旦美国政策调整,这种合作模式可能面临风险。

反观中国,凭借国内市场的庞大需求和完整的产业链,正在构建“军用+民用+智能”的立体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订单数量上,更体现在技术自主性和抗风险能力上。

特朗普的“船舶战争”确实打中了中国造船业的短期痛点,但从长远来看,这场危机反而加速了中国造船业的转型升级。军用订单的稳定为行业提供了“安全垫”,智能船舶的突破则打开了未来增长空间,而IMO的净零排放政策更是为中国技术标准走向全球提供了契机。

美国的打压虽然打乱了节奏,但也迫使我们更快投入下一阶段的技术路线,短期是阵痛,长期未必是坏事。

0 阅读:118

猜你喜欢

史止镜

史止镜

做事公正一小时 胜过祈祷五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