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邮政这一招,直接把美国给整不会了!谁也没想到,香港邮政突然宣布:寄往美国的包裹,我们不送了! 香港邮政一向以高效运转的国际邮政通道闻名,可谁也没想到,面对美国层层加码的管制升级,他们直接把自己的美国业务全都切断了!这一下子,可让等着再宰香港邮政一刀的美国人傻了眼! 早在2022年,美国就通过所谓“香港自治法”,直接把香港邮政拉进了“特殊观察清单”。这清单可不是随便列列的,按照规定,香港邮政只要是往美国寄价值超过50美元的包裹,就得向美国有关部门提交一份详尽的溯源报告。 这报告细到什么程度?你在网购个价值50美元的中国的手机壳,卖家不仅要写清楚塑料粒子从哪来,注塑机是谁家的,连组装时拧螺丝的工人编号都得记上。 香港邮政每天要处理成百上千个包裹,光填这些报告就得占用大量人力。员工天天加班加点,办公桌上堆着小山似的单据,成本也跟着往上飙,日子早就不好过了。 这还不算完。到了2023年,美国海关又加了码。以前寄往美国的包裹,800美元以下是能免税的,买点小电器、服装之类的,运费能省不少。可现在呢?免税政策直接取消了。不管你寄的是几十块的袜子,还是几百块的小家电,要么按货值交30%的关税,要么每件固定交25美元。 这哪是正常的贸易规则?简直是明着增加负担。香港邮政本就被溯源报告折腾得够呛,这下更是雪上加霜,他们能忍到今年4月的中美关税战,面对美国再次单方面增加爱关税才掀桌子,已经可以说脾气很好了。 香港邮政一停,美国那边立刻乱了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香港在国际物流里的地位有多重要——作为连接中国内地和全球的枢纽,香港邮政的网络覆盖广、效率高,一直是中美民间贸易的重要通道。 2024年的数据显示,香港邮政处理的国际邮件里,寄往美国的占了足足25%。这部分包裹突然断供,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消费者和中小企业。 美国老百姓早就习惯了在Temu、Shein这些平台上买东西。以前通过香港邮政寄送,两三天就能收到,运费也就十几美元。 现在他们要么得等其他渠道慢悠悠地转运,动辄要等一周以上;要么就得花高价走DHL、FedEx这些商业快递,运费直接翻好几倍。有美国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买个30美元的手机支架,现在运费要50美元,比东西本身还贵,纯属得不偿失。 那些做跨国业务的中小企业的日子更难。深圳有个做母婴用品的电商,以前每天通过香港邮政发5000单到美国。那会儿每单运费15元人民币,成本可控。 现在换其他渠道,每单运费涨到25元,一天就得多花5万元,一个月下来多出15万成本。这钱总不能自己扛着,最后还得加到售价里,美国消费者买同样的东西,掏的钱自然更多了。 美国本土的小商家也受牵连。不少美国小店铺靠从中国进货卖些特色商品,比如手工饰品、小家电配件。以前通过香港邮政进货,物流快、成本低,利润空间还不错。 现在物流断了档,进货周期变长,库存周转慢了,资金压力陡增。有个洛杉矶的礼品店老板说,店里卖的中国风书签,以前一周能补一次货,现在得等两周,热门款式经常断货,顾客都跑到竞争对手那儿去了。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自己的政策本想“卡别人脖子”,结果把自己绊了一跤。当初搞严苛审查、加征关税,大概是想限制货物流动,结果没想到香港邮政直接选择“不伺候”。 香港邮政的决定,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作为国际邮政运营商,盈利和效率是生命线。美国的规则不断加码,溯源报告要花钱请人做,关税上涨导致业务量下降,运营成本越来越高,继续做下去只能亏本。 换作任何一家企业,都会算这笔账。与其硬撑着赔钱,不如及时止损,把精力放在更顺畅的市场上。 现在美国那边吵吵嚷嚷,要求香港邮政恢复服务的声音不少。但问题的根子在美国自己身上。如果他们不取消那些没必要的审查、降低不合理的关税,就算暂时恢复了,迟早还会出问题。国际物流讲究的是畅通和高效,靠设置障碍、增加成本来搞限制,最后只会反噬自身。 说到底,贸易往来本就该你情我愿、互利共赢。香港邮政停送美国包裹,不过是用实际行动告诉美国:做生意得讲规矩,总想着占便宜、设绊子,最后只会把路走死。要是美国还不明白这个道理,以后类似的“意外”,恐怕还会越来越多。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美国部长们的水平就是高,总是能考虑到常人根本想不到的问题。近日,美国内政部长道
【7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