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拒绝波音后,一位海外人士指出,如果美国制裁中国,中国所谓的国产大飞机根本造不下去。 “如果美国制裁中国,中国所谓的国产大飞机根本造不下去。” 当中美贸易摩擦蔓延到航空业时,这句断言听起来分量十足。谁知现实的剧本并没这么演。7月初,美国商务部悄悄撤销了对C919的发动机出口禁令; 而就在一个多月前,随着关税博弈降温,中方也解除了对波音飞机的交付限制。 一场看似能瞬间锁喉中国航空业的危机,为何在短短两个月内就雷声大、雨点小地收场了?那句“根本造不下去”的预言,究竟忽略了牌桌上哪些早已摊开的底牌? 故事的开局火药味很浓。4月初,美国先手亮出145%的关税牌,中国反手就在航空领域还以颜色,通知国内航司暂停接收波音的飞机和零部件。 市场反应很直接,波音股价应声下跌,订单堆积如山的工厂乱成一团。 面对反制,美方选择加码,不仅把关税提到了惊人的245%,更在五月底打出了最狠的一张牌:暂停向中国出口C919的“心脏”——LEAP-1C发动机。 一时间舆论哗然,美国专家拿出“C919部件40%依赖进口”的数据,断言中国的生产链马上就要断裂。 特朗普本人也在社交媒体上措辞强硬,指责中国破坏协议,试图把扼杀中国高科技的意图,包装成一场正义的惩罚。 可是,这场极限施压真的能让C919停摆吗? 事实证明,美国高估了自己这张“发动机牌”的威力,也低估了C919早已织好的一张“去美国化”的全球供应链。 当美国供应商的大门随时可能关闭时,C919的备用方案几乎是无缝衔接。 在欧洲,法国赛峰公司提供的刹车系统,紧急制动距离甚至比美国同类产品短12%;德国利勃海尔为了抢起落架的订单,连夜降价三成,合作意愿表露无遗。 在亚洲,日本东丽公司早就为中国商飞供应碳纤维材料,质量可靠,还比美国货省了20%的运费。更关键的是,整套供应链的切换并非天方夜谭,技术适配周期最短只要3个月。 这张多元化的全球备胎网,是中国应对断供的第一层底气,它确保了C919即使在最坏情况下,也不会因一个国家的制裁而瘫痪。 如果说全球供应链是外援,那真正的底气还是来自一个任何外部势力都动不了的内循环。这便是中国的第二张底牌:一个日渐成熟的自主产业链。 仅就最为核心的发动机而言,中国自主研发的长江CJ - 1000A早已不再仅仅是一张图纸了。它已完成高空台测试,涡轮前温度较LEAP发动机竟高出80度,且计划于2028年装机。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现有的LEAP - 1C发动机库存,足以支撑两到三年的生产。这段宝贵的窗口期,恰好能为国产“心脏”的最终成熟保驾护航。 再看机体这个“骨架”,C919的自主化程度更高。整体国产化率已突破60%,而且每年还在以5%的速度提升。 机身结构的95%皆为自主生产,而关键的机翼与尾翼则由西飞、沈飞等核心企业打造。 上海临港的生产线,每年可供应三万吨高强度铝合金,这使得材料成本降低了三成。 这还没完,由华为和中电科联手研发的飞控“大脑”,在地面测试中连续稳定运行了900小时没有一次故障。 这一切背后,是中国航发一年投入460亿的研发经费,更是从芯片被“卡脖子”的教训里学来的。 技术和供应链的牌都摊开了,桌上还有最后一张王牌:庞大的市场。订单,乃检验商用飞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 C919手里握着近千架订单,泰国刚刚签下采购协议,东南亚航司的订单更是排到了2030年。与此同时,制裁的反噬效应正在美国国内发酵。 波音工厂里堆满了无法交付的飞机,工人面临失业,供应链一片哀嚎,公司高层和背后的利益集团不断向华盛顿施压。 这场博弈的结局一目了然:美国的单边主义没能困住对手,反而加速了自家产业的困境,还亲手给欧盟空客和崛起的C919腾出了市场空间。
中方拒绝波音后,一位海外人士指出,如果美国制裁中国,中国所谓的国产大飞机根本造不
梦里水乡之舟
2025-08-04 23:36: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