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一支奉命前往淞沪战场支援的川军,拿着钱在南京的街头买胶鞋、吃卤肉。面对带头长官的质疑,这群穿着草鞋,脚指头渗血的士兵说了句话,让站在街头为他们送茶的百姓泣不成声。 为什么一句朴实的话语,能让整条街的老百姓瞬间泪如雨下?1937年10月的南京街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场面,让这些穿着草鞋、脚趾渗血的川军士兵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话?这个真实的历史片段,至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 杨森,字子惠,1884年生于四川广安,川军著名将领。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6年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这个在军阀混战时期名声不怎么样的川军头子,在国家危难来临时,展现出了真正军人的血性。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杨森多次致电蒋介石,主动请缨杀敌。要知道,当时杨森已经53岁了,完全可以在后方安享富贵,但他选择了主动出川抗日。9月1日,杨森对全军训话时说,过去我们在四川打内战是可耻的行为,今天为了国家民族的生存去上海抗击日寇,这是无上光荣的任务。 第二十军从贵州徒步出发,历时41天,于10月12日到达上海前线。想象一下,41天的徒步行军,从贵州走到上海,这些川军士兵穿着自己编制的草鞋,脚趾头都被磨破了,但没有一个人掉队。 就在部队即将开赴上海前线之前,杨森做了一个决定——拿出军饷分发给士兵们,让他们在南京街头最后放松一次。这些朴实的巴蜀儿郎拿着钱,三三两两地走向南京的街头。有的去胶鞋店买结实的胶鞋,有的去卤肉铺买香喷喷的卤肉,还有的买酒买糖果,仿佛要把所有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都尝一遍。 街头的老百姓看到这些川军士兵,心里涌起说不出的感动,纷纷端着茶水迎上前来。这时候,随行的长官看着士兵们把军饷花得干干净净,不解地问:“你们怎么一下子就把钱都花完了?不留点以后用吗?” 一位满脸风霜的老兵站起来说:“长官,这次去上海凶多吉少,如果不花完,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机会了。”就是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那些正在为士兵们送茶的百姓,眼中涌出了泪水,有些人直接哭出了声。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背后的含义却重如千钧。这些川军士兵心里清楚得很,去上海就是去送死的。日军的飞机大炮坦克太厉害,而他们只有血肉之躯。既然知道这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那为什么不在最后的时刻里好好享受一下呢? 果然,第二十军到达上海后,转入大场、蕴藻浜、陈家行一带与日军激战。在顿悟寺和桥亭宅一带,第134师第802团千余名官兵坚持到最后,团长林相候身先士卒与敌人拼杀牺牲,全团只剩200余人。第804团团长向文彬在顿悟寺阵地血战20多个小时,全团营长只剩一人,连长非死即伤,排长只剩4人,士兵只剩120余人。 经过五天三昼夜的激战,二十军伤亡军官200多名,士兵7000余人。当杨森带着残部撤回南京时,他对蒋介石汇报说:“我的二十军打得只剩下5000多人了”。那些在南京街头买胶鞋吃卤肉的川军士兵,大多数都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因表现英勇,杨森被提升为第27集团军总司令。此后他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等多次战役。1945年抗战胜利后杨森卸去军职,1949年逃到台湾,1977年在台北病逝。 那句”这次去上海凶多吉少,如果不花完,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机会了”,成为了抗战史上最真实最朴素的写照。这些巴蜀儿郎用最直白的话语表达了对死亡的坦然,用最壮烈的牺牲证明了中华民族的脊梁骨有多硬。 87年过去了,那句让南京街头百姓泣不成声的话依然震撼着我们。这些川军士兵的朴实与英勇,你怎么看?他们的故事还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
1937年10月,一支奉命前往淞沪战场支援的川军,拿着钱在南京的街头买胶鞋、吃卤
熹然说历史
2025-08-05 00:15: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