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网络梗叫做“抓鲁迅和我周树人有什么关系”,笑点是鲁迅本名周树人,并不叫鲁迅。

西门大妈啊 2025-08-05 10:26:30

有个网络梗叫做“抓鲁迅和我周树人有什么关系”,笑点是鲁迅本名周树人,并不叫鲁迅。然而,就连个“本名”周树人,也是鲁迅后来改的名字...

鲁迅出生时,他的祖父周福清正在北京做官,得到家书报孙子出生,其时正好有张姓者来访,遂取乳名“阿张”。因为是“寿”字辈,父亲给他取的大名叫做“樟寿”,字“豫山”。

“豫”在《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古代经典著作中,意为枕木,樟,则为樟木。枕、樟是同类的参天大树,豫、樟合用,常喻为“栋梁之材”。鲁迅在青年时期曾经谈到过:“我的父亲为我取名的意思,是希望我成为‘豫樟之材’。而我呢,还在‘预’备。我在杭州教书,也教的是预科。所以,我总是写这个‘预’,不写那个‘豫’。”

鲁迅一共有过三个弟弟,名字都和树木有关。他的二弟周作人原名周櫆寿,三弟周建人原名周松寿,还有一个6岁早逝的四弟周椿寿。

鲁迅进三味书屋的时候,用的还是“樟寿”这个名字。但是以前的人,主要用的是“字”而不是“名”,而父亲给取的字“豫山”在绍兴话中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鲁迅,于是他一生气就给自己改为“豫才”。

鲁迅17岁的时候,投奔了以一位名叫周椒生的叔祖,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在当时绍兴人的观念中,进洋学堂是丢人的,认为是实在没有出路的人才会去的地方,甚至鲁迅自己都把这段经理描述为“走异路,逃异地”,想来受了不少白眼。鲁迅这位叔祖虽然在水师学堂做官,但是认为周家沦落到进洋学堂的地步,实在是有辱门楣。咋办呢?

这位叔祖想了个办法,你改个名字!不要用族谱的字!这样大家就认不出你了!祖宗就可以(假装)不丢人了!

不得不说,他家都是马甲鬼才...

于是他给鲁迅改名“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也算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樟寿”这个名字的本意。

然后他的弟弟们一看,大哥改了,我们也改!于是二弟改作周作人,三弟便改作了周建人,算是保持队形?

作为马甲狂人,鲁迅一辈子用了多少笔名很难统计清楚,应该是不少于150个。他每个笔名都有含义。他最先使用的笔名是“戛剑生”,用在1898年所写的《戛剑生杂记》中。戛,击也。“戛剑生”的意思就是舞剑、击剑的人,表现出当时年仅17岁的鲁迅渴求战斗的热情。

“鲁迅”是他用过最多的笔名,这个笔名第一次使用时在1918年5月,在好友钱玄同,也就是钱三强他爹的撺掇下,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他跟好基友许寿裳解释用这个名字的原因:

取“鲁”一是由于母亲姓鲁,二是由于周鲁是同姓之国;而“迅”则是取愚鲁而迅行之意。鲁迅也自以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做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

除了这种比较正经的,鲁迅还取过一些讽刺意味拉满的笔名,比如“巴人”,取自“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

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时,受到长官想排挤,于是他取名“俟堂”,意思是“本人拭目以待,且看你们把我怎样”....

除此以外,他还会根据文章内容来取名,以进一步讽刺别人(不愧是你)。比如在《述香港恭祝圣诞》中,鲁迅就以“高等华人”的口气,讽刺了他们热心复古、崇尚国粹的闹剧,文章署名“华约瑟”,算是讽刺了“高华”不中不洋~而被攻击为“买办”的时候,他就取名“康伯度”(英文comprador音译);有人攻击他“封建余孽”,他就取名“封余”回敬;有人骂他“堕落文人”,他马上取名“隋洛文”....

主打一个只靠取名就能噎死你....

感觉放在今天,他一个人就能拉起一个MCN,贡献微博一多半流量....

0 阅读:28
西门大妈啊

西门大妈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