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名嘴:中美军舰在澳大利亚海域大打电子战,美军多架无人机被干扰落海,解放军大获全胜 近日。 岛内评论员王尚智在一档节目中曝出了一个猛料:三周前美澳等多国联军在澳大利亚外海举行 “护身军刀” 演习时。 解放军军舰在附近展开常态化侦察,美军随即派出多架不同型号的无人机抵近跟监,结果这些无人机全部失联坠海,未留任何回收可能。 王尚智强调这是来自美军内部渠道的消息,虽无法提供具体数量与距离参数,但明确表示解放军未动用火力,全程以电子干扰手段完成对抗,堪称一场 “静默胜利”。 这则消息的技术合理性,可从参演装备性能中窥见端倪。解放军此次派出的 815A 型电子侦察船 “天王星” 号。 桅杆顶端的球形雷达罩内装有新型米波反隐身雷达,能在 300 公里外捕捉无人机的电磁信号特征。 舰体两侧的多组相控阵干扰天线,采用数字波束成形技术,可同时对 20 个目标实施定向干扰,单波束功率密度达每平方米 1000 瓦,足以压制美军无人机常用的 Ku 波段数据链。 而伴随行动的 052D 型 “桂林舰”,其舰载 “海红旗 - 10” 近防系统虽未开火。 但其被动制导雷达持续跟踪无人机航迹,形成的电磁信号威慑迫使美军操作员陷入决策困境。 美军无人机的折戟并非偶然。RQ-21 “黑杰克” 作为此次失联的主力机型,设计之初未充分考虑强电磁环境作战需求。 其数据链采用固定跳频模式,每秒切换频率不超过 50 次,极易被 “天王星” 号的信号分析系统捕捉规律。 当无人机群抵近至演习区边缘 120 公里处时,解放军电子战系统先以宽频噪声覆盖其通信频段,再通过伪造 GPS 信号制造定位偏差。 澳大利亚《时代报》曾隐晦提及,演习期间联军部分无人机 “因技术故障偏离预定航线”,与王尚智描述的时间线高度吻合。 更值得关注的是双方的体系化对抗逻辑。美军此次演习重点测试 “联合全域指挥控制” 系统,试图通过 AI 算法整合 19 国联军的传感器数据。 但 “天王星” 号的电子侦察系统截获了该系统的核心通信协议,导致美军不得不临时切换至备用频段,数据传输效率骤降 60%。 澳军参演的 “安扎克” 级护卫舰甚至出现雷达屏幕 “雪花屏” 现象,被迫关闭部分电子设备以避免被锁定。 这种体系性的电磁压制,比单纯击落无人机更具战略威慑 —— 它直接动摇了联军引以为傲的协同作战根基。 事件背后折射出中美电子战能力的代际变迁。2018 年 “护身军刀” 演习时,美军 EA-18G “咆哮者” 电子战飞机曾成功干扰解放军侦察船的通信系统,迫使我方暂时撤离。 短短几年间,随着国产砷化镓芯片功率提升至 300 瓦级,解放军电子战装备的有效干扰距离从 80 公里拓展至 200 公里。 跳频速度提升至每秒 1000 次,实现了从 “被动防御” 到 “主动压制” 的转变。 尽管王尚智的爆料尚未得到中美官方证实,但国际社会对该区域电子对抗的关注已浮出水面。 日本共同社援引匿名自卫队官员的话称,演习期间监测到 “异常密集的电磁信号活动”,频谱覆盖范围从甚高频延伸至毫米波。 新西兰国防部长在记者会上含糊其辞,仅表示 “演习遇到一些技术挑战”。 这些碎片化信息拼接出的图景,与解放军近年来公开的电子战演习成果形成呼应 ——2023 年南海演训中,类似的无人机干扰战术曾成功应用于实战化演练。 这场 “静默较量” 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新定义了现代海战的胜负标准。 当美军无人机残骸沉入珊瑚海时,损失的不仅是装备,更是其在西太平洋的电磁频谱主导权。 解放军通过非火力手段达成作战目的,既展现了技术实力,又把握了冲突升级的尺度,这种 “精准控制” 的能力,恰恰是大国博弈中最具威慑力的语言。 正如王尚智在节目中感叹的:“当电子战成为战场主角,谁能掌握频谱主动权,谁就握住了现代海战的制胜钥匙。” 目前,“护身军刀” 演习虽已结束,但围绕电磁频谱的争夺仍在持续。 美军已紧急向澳大利亚达尔文基地部署更多 EA-18G 电子战飞机,而解放军侦察船的活动范围也扩展至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北海域。
造得越多,心中越慌!为什么说F-35战机或彻底葬送美军空中优势?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