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冰心忽然托人从北京送了一封信寄给在台湾的孙立人:希望孙立人将军有生之年能回大陆,那年孙立人已经90岁,长期被软禁,连自己吃饭都难,回信说自己“终期所愿之得偿”,他心里明白,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跟冰心说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0年春天,北京的风还有些凉,冰心坐在书桌前,提笔写下一封信,那一年她已经九十岁,手已经不太利索,字写得不比从前,但信里一句话写得很直白:“老孙,你回来看看吧,回来探亲吧,我们都老了。” 这封信托人带到台湾,寄给孙立人,那时孙将军也九十岁了,被软禁三十多年,身体不好,吃饭都需要人帮。 看到这封信时,他坐在轮椅上,手抖得厉害,让人读完信,他久久没说话,过了一会儿才提笔写了回信,说:“终期所愿之得偿。” 他们俩的友谊,从1923年开始,那一年,孙立人和一群清华学生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船上有吴文藻,也有冰心,吴文藻和孙立人是同班同学,经他介绍,孙立人认识了冰心。 他管她叫“嫂夫人”,说得亲热又自然,那时大家都年轻,一个是工科生,一个是文科生,都带着满腔热血出国深造,几年的相处虽然不长,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抗战开始后,孙立人领兵出征,在缅甸打了不少硬仗,成了远征军里最能打的将领之一,后来他回国述职,常去重庆看望冰心夫妇。 有一次,他送了冰心一根从战场缴获的剑杖,说是防身用的,冰心把这根剑杖一直放在书房,从不让别人碰,说是孙将军送的“信物”。 1949年以后,孙立人去了台湾,因为不属于黄埔系,又不愿意与人争权,被控“图谋不轨”,职位被撤,接着就被软禁在台中,他原本指挥千军万马,到晚年却连出门都要人搀扶,生活简朴,靠种花养鸡过日子。 他每天对着旧照片发呆,没什么朋友,也不能和大陆通信,他在台湾待了四十年,几乎与过去的一切都断了联系。 1988年蒋经国去世,台湾局势稍微松动,冰心从学者许逖口中得知孙立人还活着,顿时激动起来。 她知道对方日子过得不容易,于是写了那封信,她没有写太多,只是一句老朋友之间的问候,希望他能回来看看,那年春天,她正在筹备自己的九十岁寿辰。 孙立人收到信后很感动,他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写信也要靠人扶着,他在回信里提到七十年前一起出国的事,说仿佛像做梦一样,他写得不多,只说自己身体差,思路慢,但还是希望有机会回大陆看看。 他知道希望不大,但还是写下这封信,他怕别人看到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拒绝媒体拍照,说“这不是我”,但他还是写了信,因为心里放不下这个老朋友。 冰心收到回信后,在日记里写下:“孙立人记得我。”她生日那天,孙立人托人送来一封贺电,只写了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没有多说什么,但冰心一下就懂了,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联系。 1990年11月,孙立人去世,临终前,他嘱咐儿子孙天平,遗体不入土,不进忠烈祠,墓碑上只写“陆军上将孙立人”。 他说棺不入土,是要等回大陆,他的遗体如今还放在台中忠烈祠的后山,没有埋下,他的家人说,这样放着,是在等一个机会,等他有一天能真正回到祖国。 多年以后,孙天平来北京,参加抗战纪念活动,他在台上说:“父亲那辈人,不是为了哪个党,是为了这片土地。”话一说完,台下的老兵很多人都红了眼。 那年冰心已经年迈,她在家中还常提起那根剑杖,说谁都不能动,那是老孙给的,她活到1999年,走的时候98岁,她走前还在说,孙立人的墓还在地上,等着能回来那天。 这一段友情,从年轻时同船留学开始,跨越了战争、政治、流亡和衰老,在最后的岁月里,靠着一封信得以重新点燃。 他们之间没有太多言语,也没有华丽叙述,只是在彼此最落寞的时候,留了一句问候:“你还好吗?”这句问候,撑过了将近七十年的风雨,成为那个时代最温柔的记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封面新闻——冰心与孙立人将军的友情
1990年,冰心忽然托人从北京送了一封信寄给在台湾的孙立人:希望孙立人将军有生之
如梦菲记
2025-08-05 14:17: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