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钱学森”,他41岁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一等功臣,是我国电磁弹射之父,让我国在海上挺直腰杆,这样的国之脊梁,怎能不令人敬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2年夏天,福建舰亮相那一刻,成千上万的人守在屏幕前,看着歼-15T战机在航母甲板上一跃而起,那一道火星划过的金线,像是一根绷紧的琴弦,拨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弦。 可很少有人知道,在这背后,有一个人默默付出了三十多年,他就是马伟明,中国电磁弹射技术的开拓者,被称为“当代钱学森”。 马伟明1960年出生在江苏扬中,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他没有显赫的背景,也不是天才少年,十八岁考入海军工程大学时,他选择了电力系统这个并不热门的专业。 彼时的中国舰船动力系统长期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研发能力,马伟明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把中国人的船开出自己的航线。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计划引进一套用于潜艇的十二相整流发电系统,这是潜艇的“心脏”,必须稳定运行,在与外商谈判过程中,马伟明发现这个系统存在明显的“固有振荡”问题。 他当场指出后,对方却不以为意,觉得中国人没有资格质疑他们的技术,马伟明没有争辩,他回到学校,带着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攻关。 那时候只有3.5万元经费,连一间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他砸掉学校一间旧洗脸间,把水管改成线路架,把水槽当成实验台,就这样搭起一个简陋的实验环境。 他们没有先进设备,只能靠手工测量,一点一点积累数据,六年时间,记录本堆了半人高。 他们终于研制出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本依赖进口的核心问题,后来,外企反过来购买他们的专利,这是中国舰船动力领域第一次实现对外技术输出。 马伟明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更大的挑战,是让中国航母具备真正远洋作战的能力,传统的滑跃起飞方式效率低、载重少,还不能起飞预警机,只有掌握弹射起飞技术,才能让航母作战能力上一个台阶。 美国为此投入三十多亿美元,研究了二十多年,才勉强把电磁弹射应用在福特号航母上,稳定性一直存在问题。 马伟明决定不走他们的老路,而是自创一套中压直流系统,他说过,真正的技术,必须立足国情,靠自己做出来。 为了解决能量存储、电流控制、故障容错等一系列难题,他带着团队日以继夜地实验,他们做出了首台样机,在陆地试验台上反复测试,累计上千次,没有出现一次故障。 这一成果让福建舰实现了电磁弹射系统的稳定应用,也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上的实力。 福建舰配备了三条弹射轨道,可以连续作业,提高舰载机出动效率,一架空警-600预警机从福建舰上成功弹射起飞的那一刻,标志着中国海军具备了真正的信息化远程作战能力。 相比之下,美国福特号一天只能弹射约120架次战机,而福建舰的数字可以接近200架次。 马伟明41岁时就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他拒绝了高职务安排,坚持在教学与科研一线,他说自己只想把力气花在最该花的地方,他对科研经费使用极为谨慎,一张打印纸都不愿浪费。 但为了一个青年研究员能完成一项国家急需技术,他毫不犹豫地申请了近千万的支持。 项目三年没有结果,舆论压力很大,他却始终顶着不让团队放弃,第四年成果出炉,不仅填补国内空白,还引来多个国家想高价购买技术。 马伟明深知,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只能受制于人,过去因为技术落后,中国只能高价买外国的舰船设备,结果下水几次就出故障,对方还反咬是中国操作失误,拒绝维修。 他靠一份亲手绘制的图纸,证明是产品本身的问题,对方才低头同意维修,从那时起,他立志要打破被动局面,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至今仍是一位科研一线的普通教员,不讲究排场,不追求功名,他说国家需要什么,就去干什么,哪怕冒风险也要试。 他的团队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骨干,继续在国防科技领域深耕,他像一块沉稳的基石,用几十年的坚守,支撑起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底气。 今天我们看到福建舰驰骋大洋、战机划破长空的英姿,不应忘记那些在实验室里熬白了头发、在甲板下埋头苦干的人,马伟明是其中最闪亮的一个。 他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国之路,不靠模仿,也不靠购买,而是靠一代代人无怨无悔地把技术攥在自己手里,马伟明这样的人,是国家的脊梁,是人民最该铭记的英雄。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政事儿——新晋中央委员马伟明:“国宝级”专家
“当代钱学森”,他41岁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一等功臣,是我国电磁弹射之父,
如梦菲记
2025-08-05 16:17: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