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同志的陵墓投资了1200万,这个项目给交城这个小县城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连锁效应,华老的老家是在山西的交城县,距离这个小县城不远处有一个地方叫“卦山”,这卦山曾经也是华老战斗过的地方,他在去世前就嘱咐家人,希望能把自己安葬在卦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山西中部,有一个叫交城的小县城,过去,这里的经济几乎全靠煤炭,尤其是焦炭产业,在最鼎盛的时候,全县超过九成的财政收入来自这个单一行业,可想而知,一旦资源紧张或政策收紧,整个县城的生计就会陷入困境,县里早就想要转型,但说起来容易,真正找到一条出路却极难。 卦山,是交城城边的一座山,说它是山,其实也不高,过去就是一片荒坡,地上多是碎石和贫瘠土壤,既不适合种地,也不适合种树,县里早在十几年前就想把它打造成一个森林公园,但因为资金短缺一直停在规划蓝图上,直到一个契机出现,才打破了这个僵局。 2008年,华国锋在北京逝世,他是交城人,曾在抗战时期活跃在卦山一带,晚年时,他多次表达过一个愿望:希望百年之后能回到家乡,安息在卦山脚下,陪伴母亲,这个愿望被家属转告给当地政府,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对于交城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纪念活动,更是一次城市发展的转机。 县里没有把这当作一项单独的安葬工程来看待,而是将它与此前搁置的森林公园项目结合起来,重新整合资源,统一规划,这种“捆绑式”思路让原本缺乏资金的公园建设有了新的推进动力,最终选址在卦山南面的一块荒山坡上,这块地无法耕种,也没有占用古迹,符合生态保护和节俭务实的原则。 陵园的建设并不奢华,没有大理石,也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用的是本地出产的红色石材,坚固耐用,颜色稳重,整个园区由多个功能区域组成,包括陵墓、广场、展览厅和文物陈列室,它们之间通过台阶和步道相连,最引人注目的是那近四百级台阶,由山脚一直延伸至陵园上方,每一级都踏实沉稳,像是象征着革命者一步步走过的岁月。 项目总投资控制在1200万元左右,在当时的县级财政中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这笔钱没有被花在表面功夫上,大头用在山地整治、绿化种植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真正做到了为长期发展打基础,建设期间,为本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等建成后,还新增了多个维护、管理和导览岗位,陵园不仅是纪念场所,也成了当地人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自从陵园开放后,卦山的游客数量大幅上升,原先一年不过几百人,现在每年能接待三万多人,尤其是清明节前后,前来缅怀的人络绎不绝,除了交城本地的居民,还有不少来自湖南的人前来祭扫,因为华国锋曾在湖南工作多年,参与农业、水利、铁路等多个重要工程,留下了深厚的民众情感基础。 游客多了,山脚下的业态也跟着活跃起来,原本只有两三家农户偶尔接待游客,现在已经开出了八家农家乐,周末和节假日,经常是一位难求,当地特产也借此机会走出家门,小枣、沙棘制品和本地老陈醋等农产品销量明显上升,一些老店年收入增长四成以上,小镇的街头巷尾也多了不少新开的土特产店。 旅游带来的变化不止于此,县城主干道上新设了停车场,招聘了保安、绿化工等一系列服务人员,以前周末人迹罕至的山脚,现在成了亲子出游、学生研学的热门地,家长带孩子来登山、参观展馆,讲述历史故事,让红色教育变得更加贴近生活。 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让交城逐渐摆脱了对煤炭的高度依赖,在陵园建成几年内,旅游业成为县里新的增长点,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等多个相关行业,尽管整体经济体量不大,但产业结构明显更加多元,县里也趁机推广本地文化,举办红色教育活动和地方文物展览,让文化和产业形成良性互动。 当然,这个项目也曾引发不小争议,有人质疑,一个小县城花上千万修建陵园是否值得?有人担心这是否变相搞起了个人崇拜,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并不是一项形象工程,也没有走铺张浪费的老路,陵园设计朴素,选址合理,建设过程透明,资金使用清晰,并未引起明显的社会反感。 更有趣的是,这个地方如今已经逐渐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早晚时分,常有人在陵园附近锻炼、散步,春秋季节还有广场舞队伍在广场上活动,这座曾经让人质疑是否“搞得太大”的纪念设施,正在以一种平和自然的方式融入大众的生活节奏,纪念与日常并不冲突,甚至可以在尊重的前提下形成和谐共处。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山西官员称华国锋陵墓花费未过亿 仅1200多万(图)
华国锋同志的陵墓投资了1200万,这个项目给交城这个小县城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连锁效
炎烬
2025-08-05 19:51:59
0
阅读:0